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一、标准制定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类在聚居的区域内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同时,水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构成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形成、发展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与幅员辽阔的地理空间之中。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长期的水利实践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水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承袭下来的与水有关的或反映人水关系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以及某一族群在识水、用水、治水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世代相传、反映其特殊生活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物质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总和。这些遗产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凝聚着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治水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创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先进水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水文化遗产却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有消失的危险,亟待开展分批分类保护利用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对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对大运河遗产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标志着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自2008年起,我国积极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等工作,设立相关课题,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22年,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强调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水文化遗产领域,各类组织逐渐意识到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同样,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水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其保护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众多国际公约和倡议不断出台,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框架和原则。在水文化遗产方面,自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水作为关键资源的重要地位后,国际上逐渐出台一系列相关的保护制度和协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理事会于1999年建立了专注水的历史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水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Water History Association)。这个学会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众传播水文化知识,加深人们对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以此来促使人们关注和理解水;关注水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类改造水环境的过程,关注水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等等。国际水历史学会在2009年还创办了国际水文化领域重要的学术刊物《水历史》(《Water History》),该杂志旨在促进水与人类关系的历史理解,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等领域从事水历史研究的学者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联系,为昨天和今天的水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探索控制水资源者复杂的目标和意识形态,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应用科学有效联系起来。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确定的主题是“水与文化”。例如,一些欧美国家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运河遗产、水利景观等方面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经验。这类对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和保护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范例。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第一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呼吁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2年召开的第二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以“古代文明中的水与环境:传统、技术与文化”为主题,聚焦古代水利技术、古代水文明与水遗产,聚焦探讨水文化建设。2023年召开的第三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以“寻迹水文明:水利遗产中的文化智慧”为主题,会议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的历史。人类建造并遗留至今的水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延绵后世、惠泽人民,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熔铸着人类文化的力量。
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在价值评价方面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对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和评估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这给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积极顺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结合自身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实践经验,制定了《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GB/T 42934—2023)。该标准的制定旨在填补国内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标准的空白,规范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和评价依据,加快完善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机制,推动其分类、认定、统计、保护等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一)范围与术语
《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确立了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且为组织提供了全面的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导。该项标准从历史、科技、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对水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价值评价,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对“水文化遗产”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水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在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过程中所遗留下的文化遗存或文化表现形式”。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注释:一般情况下,水文化遗产的建成或传承历史文化的时间不少于100年,但对于具有红色革命文化属性的水文化遗产的年限可不少于40年。另外,“文化遗存侧重于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如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文物等;文化表现形式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艺术形式、制度和知识体系等”。
(二)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原则
在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方面,目前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参考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但这些体系在应用于水文化遗产评价时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推动我国水文化遗产评价标准的完善,制定《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评价水文化遗产价值时要全面深入且无遗漏地收集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考虑多种形式的信息来源(如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口述传承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通过多渠道交叉验证的形式来确保数据真实反映水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与评估手段,从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多维度审视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客观公正的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贯穿于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评价程序的设计全过程。在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水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与价值构成要素,筛选出兼具代表性、关联性和独立性的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的设计过程需要确保从数据收集、分析到价值判断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与标准,保障评价过程的严谨有效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实现对水文化遗产价值的量化评估。
3.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确保了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评价体系根据水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规模和保存状态的水文化遗产特点。设计的评价程序简洁易懂、便于执行,有效提高了评价工作的效率与普及度。
4.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保证了评价过程不受外界无关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水文化遗产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人员需严格依据标准规定的程序、指标与方法进行独立操作,避免受到外部因素(如经济利益、社会舆论、行政干预)影响。该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水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一级指标总分设定为300分,由5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稀缺性、独特性”(50分)这一指标着重考量水文化遗产在水利发展史或区域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自身样式、风格、功能等方面的稀有程度。若某一水文化遗产在同类中极为少见,且在其他地区未被发现,将获得较高的分值。“关联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60分)这一指标主要关注遗产与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关联度越高,得分越高,这反映了水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影响力。这里,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泛指与历代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人物与事件,如大禹、李冰等治水名人,花园口决口等重大治水事件等。“历史久远度”(70分)从时间维度衡量遗产的价值。就文化遗产而言,越是久远保留的就越少,尤其是唐宋以前的水文化遗产更是稀缺,如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的数量统计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由此可见,宋代以前的水文化遗产因历史悠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得分最高,元明清时期的水文化遗产次之,民国以来的水文化遗产相对较新,得分依次递减。通过这种时间分层的评价方式,明确了不同年代水文化遗产在历史价值体系中的相对地位。“真实性”(50分)这一指标强调水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历史记载的真实可靠程度。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资料的吻合度决定了得分的高低,确保了评价过程对遗产历史真实性的严格把控。“保存完整度”(70分)这一指标考察水文化遗产形式、结构、功能及周边环境的留存状况。若水文化遗产完整保留了原始的建筑形式、结构体系,且功能依然延续或部分延续,则可获得高分,反之得分较低。该指标体现了遗产的现存状态对其历史价值的影响,并激励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工作。
2. 科技价值
科技价值一级指标同样将总分设定为300分,由6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科学性、先进性”(60分)聚焦于水文化遗产在选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科学原理与创新思维,以及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反映程度。若某工程在选址上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实现了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且其设计理念在当时具有超前性,那么可获得较高的量化评分,反之则得分较低。比如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京口闸是北宋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式船闸。“技术独特性与代表性”(60分)这一指标用来衡量水文化遗产所运用技术的稀有程度和在水利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性。若某项水文化遗产采用了独特技术或方法,且这种技术在一定区域或历史时期内具有代表性,在特定地区使用且对后续水利工程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可获得高分,比如新疆的坎儿井采用地下长距离输水方式,反映了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独特形式;都江堰作为无坝引水的代表为世界所瞩目,先后荣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延续性”(40分)考察水文化遗产在保护、运行、维护和传承过程中所依托的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若某水文化遗产延续性强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则其在这一指标上可获得较高分值;若其管理机制松散,缺乏针对性和延续性,则得分较低。“规模及功能复合、持续”(40分)评价水文化遗产规模大小、功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规模宏大、功能复合,且其多种功能在长期内稳定发挥并受益范围广泛的水文化遗产可获得高分。“生态环境友好性”(40分)评估水文化遗产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若某一水文化遗产的建设与运行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不仅未造成破坏,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那么该水文化遗产在这一指标上可获得高分;若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水土流失或生态退化,即使经过后期修复,得分也会相应降低。比如四川的都江堰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来引导水流和分配水资源,尽可能减少工程运行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成为世界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承载的科技研究价值”(60分)考量水文化遗产与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所蕴含科技知识的丰富程度。在世界水利科技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水文化遗产得分最高,若仅在地方或区域科技史中有一定价值,则得分相对较低。
3.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一级指标总分设定为200分,由4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文化传承内涵及代表性”(50分)关注水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水文化形式在地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若某一水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独特的水神信仰、传统的水利节庆活动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那么在该指标上可获得高分;若仅在地方文化发展中有一定影响,则得分相对较低。“文艺价值”(40分)聚焦于遗产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所具有的审美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若某水文化遗产的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则可获得较高分值;反之,得分较低。“文化影响力”(60分)这一指标衡量遗产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影响范围以及作为文化符号的认可度。若某水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或国际知名的文化地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可获得高分;仅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文化影响力局限于较小区域,则得分较低。“文化衍生丰富性”(50分)考察相关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繁荣程度。若某水文化遗产催生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衍生作品,且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那么在该指标上可获得高分;若文化衍生形态较少,则得分较低。
4. 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一级指标总分也设定为200分,由4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功能效益”(60分)评估水文化遗产在水利功能、环境景观改善、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所产生的实际效益。长期稳定发挥重要功能且贡献显著的水文化遗产可得高分,功能有限的得分低。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在2024年达到了1154.8万亩,稳居全国大型灌区第一位,使成都平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情感关联度”(40分)这一指标考量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若某水文化遗产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记忆,人们对其具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在国家层面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感纽带作用,那么在该指标上可获得较高分值,比如大禹信仰已经成为华夏民族重要的精神符号;若仅在较小范围内引起情感共鸣,情感关联度较弱,则得分较低。“保护利用潜力”(50分)分析水文化遗产在未来保护、开发与再利用方面的可能性与潜力。若某水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且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多功能利用,在该指标上可获得高分;若受限于自身条件或外部环境,保护利用难度大,潜力较小,则得分较低。“教育研究意义”(50分)这一指标关注水文化遗产在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若某水文化遗产能够为水利专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实物案例,成为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在水利科学、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具有关键的研究价值,可在该指标上获得高分。若仅在地方教育研究中有一定作用,则得分相对较低。
(四)水文化遗产评价方法
1. 指标计算方法
水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综合考量了遗产的多元价值。水文化遗产总体价值得分由各二级指标的价值量化打分值(百分比)与其对应二级指标分值的乘积之和计算,详见公式(1)。公式中S表示评价总分(0≤S≤1000),n表示所有评价指标的个数;W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分值。

当存在个别评价指标不适用时,通过扣除不适用评价指标的额定分值后计算实际总分,详见公式(2)。公式中S’表示实际总分,S表示评价总分,Q表示不适用评价指标的额定分值。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水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保评价方法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类型遗产的实际情况,避免因个别不相关指标影响整体评价的准确性。

此外,根据总得分将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级、AA级、A级,等级划分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要特别强调的是,当水文化遗产整体或作为部分已经被列入世界级或国家级重要遗产名录,且水文化价值是其主要价值,可将总体价值直接评为AAA级,这一规定凸显了对已获广泛认可遗产价值的尊重与肯定。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科学、系统地评估,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2. 评价过程
水文化遗产评价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首先,评价人员可参照《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中给出的评分指南,将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各评价指标对应的说明描述进行对比,在最契合的等级内给出实际的百分比评分,确保打分过程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水文化遗产的实际价值水平。其次,根据《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中给出的计算方法测算水文化遗产价值,并编制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报告,详细记录评价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来源、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及计算过程,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在面对打分差异时,可通过充分讨论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成一致的评价结果。依据预先设定的水文化遗产价值等级划分表(见表1)确定水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级。
3. 标准实施应用
《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加快和完善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机制,推动其分类、认定、统计、保护等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将全方位促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水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依此标准开展普查、登记和制定保护规划的相关工作。精准评估水文化遗产各方面价值,合理分配资源。例如,水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根据评价结果,对重要历史关联且保存完好的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科技价值高的遗址开展深入研究修复。在文化产业中,该标准助力文创企业挖掘水文化遗产内涵,开发新产品。例如,文创企业可尝试以知名水文化景观创作数字艺术展,融合科技与文化,提升遗产知名度,促进文化消费。在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可突破以往研究局限,利用此标准跨学科探究水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科技成就。在社会教育与公众参与上,该标准可助力教育机构设计课程和活动,普及相关知识,培养公众参与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1. 指标计算方法
水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综合考量了遗产的多元价值。水文化遗产总体价值得分由各二级指标的价值量化打分值(百分比)与其对应二级指标分值的乘积之和计算,详见公式(1)。公式中S表示评价总分(0≤S≤1000),n表示所有评价指标的个数;W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分值。

当存在个别评价指标不适用时,通过扣除不适用评价指标的额定分值后计算实际总分,详见公式(2)。公式中S’表示实际总分,S表示评价总分,Q表示不适用评价指标的额定分值。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水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保评价方法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类型遗产的实际情况,避免因个别不相关指标影响整体评价的准确性。

此外,根据总得分将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级、AA级、A级,等级划分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要特别强调的是,当水文化遗产整体或作为部分已经被列入世界级或国家级重要遗产名录,且水文化价值是其主要价值,可将总体价值直接评为AAA级,这一规定凸显了对已获广泛认可遗产价值的尊重与肯定。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科学、系统地评估,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2. 评价过程
水文化遗产评价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首先,评价人员可参照《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中给出的评分指南,将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各评价指标对应的说明描述进行对比,在最契合的等级内给出实际的百分比评分,确保打分过程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水文化遗产的实际价值水平。其次,根据《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中给出的计算方法测算水文化遗产价值,并编制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报告,详细记录评价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来源、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及计算过程,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在面对打分差异时,可通过充分讨论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成一致的评价结果。依据预先设定的水文化遗产价值等级划分表(见表1)确定水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级。
3. 标准实施应用
《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国家标准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加快和完善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机制,推动其分类、认定、统计、保护等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将全方位促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水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依此标准开展普查、登记和制定保护规划的相关工作。精准评估水文化遗产各方面价值,合理分配资源。例如,水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根据评价结果,对重要历史关联且保存完好的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科技价值高的遗址开展深入研究修复。在文化产业中,该标准助力文创企业挖掘水文化遗产内涵,开发新产品。例如,文创企业可尝试以知名水文化景观创作数字艺术展,融合科技与文化,提升遗产知名度,促进文化消费。在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可突破以往研究局限,利用此标准跨学科探究水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科技成就。在社会教育与公众参与上,该标准可助力教育机构设计课程和活动,普及相关知识,培养公众参与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