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经济网:福建永春:连片提升激活城市水脉 “多业融合”绘就“桃源新图”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16:3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潺潺溪水穿城而过,两岸步道蜿蜒,游人如织。每到周末,永春县桃溪石鼓段周边便“人气爆棚”,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热门打卡地。从杂草丛生的荒滩,到人水相亲的滨水公园,这一转变,正是永春县推进“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带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永春县以桃溪流域为脉络主轴,系统实施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经济“四美”连片提升工程,统筹水利、农业、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全面激活城市水脉生态与发展潜力,打造出一条水城交融、人水和美、业态兴旺的“十里桃源生态廊道”,走出一条以水脉牵引多方业态融合发展的县域振兴新路径。

  系统规划,绘就“诗意水景图”

  桃溪秀美,秀在青山拥戴、峰峦起伏;美在两岸葱茏,绿水接天。随车行时观景,竟有一种山景、水景流动的动感,倒映着浓浓的绿意在桃溪水中倾泻而出,溪涧吹来的风恰使人心旷神怡。桃溪水穿过群山苍翠间,流过稻浪翻滚的田野,注入烟火盎然的城间,沿途步移景新,共同构成多样多彩的安澜美景。

  “一步一景”的巧思背后,是“微改造、精提升、不造景”的先进理念。永春县携手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以桃溪26公里流域为轴线,统筹资金超10亿元,对石鼓至东关沿溪5个乡镇资源整体打包、系统提升,打造“田美、街美、城美、寨美、水美”的滨水景观带,形成一步一景、风光十里、宜居宜业的城市“水生态廊道”。

  宏图化为实践,理念落地生花。在桃溪石鼓段约2.3公里的美丽河道建设中,永春县水利局沿用统筹全局的思路,在保留河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推进清淤疏浚、堤防修复。重塑滨水生态美学设计,新建慢行系统、亲水空间、人行桥、丰收广场等节点,不断完善滨水服务设施,打造集健身、休闲、观赏、游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水域空间。水美工程总计提升沿线3.12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23个村庄人居环境。

  “饭后走一走”已经成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常态。“以前大家散步主要是沿着公路两边走,灰尘多,也不安全。现在这里水清岸绿,我们来这里可以近水亲水、亲近自然,非常惬意自在。”市民林先生说。“过去这片河滩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如今成了大家散步赏景的打卡地,更是村民家门口的亲水公园!”卿园村村民林先生感慨道。

  资源盘活,重现“活力亲水带”

  在塑造水美景色的同时,永春县系统梳理沿溪资源,挖掘出千年古渡、千年古刹、闲置古厝、可利用电站等景观资源,构建“指挥部+国企+政策性融资+财政补助”机制,统筹农业、水利、文旅等部门资金,积极引入专项债务与社会资本,推动存量资源高效转化。此外,20多处闲置建设用地、农房等闲置空间“摇身一变”,大大丰富了滨水空间的服务业态。

  如今,湿地公园里儿童游乐嬉戏,滨水绿地旁围炉煮茶,躺平民宿拥抱山水,树下餐厅尽享美食……桃溪之畔,“吃住游娱”一体化的滨水休闲新场景已初具规模。

  产业融合,奏响“富民交响曲”

  景美了、资源活了,为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永春县以“农业+”“工业+”“文旅+”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水经济廊道”。

  桃溪两岸,产业与风光交织出繁荣图景。远处,连片蔗林在风中翻涌着绿浪,近处,由古厝改造的观光工坊飘出老醋的醇香,游客带着一分新奇的心态品尝“醋冰淇淋”,在陈列瓷器的展厅内驻足赏瓷,一条“闻香、赏瓷、品醋”的体验链自然展开。

  桃溪所过之处,各村各镇无不生出多元业态。农业方面,永春县联合国家甘蔗产业中心,推广15个新品种,亩均收入从1万元增至2万元,带动3500亩蔗田增效。‌工业方面,借“非遗技艺”与地理标志资源标签,深入挖掘“香、醋、瓷”故事并开发系列衍生品。文旅上,串联魁星书院、五里古街等特色人文资源,推出游学、研学线路,举办功夫唱游记、国风演出等活动,成为引流“爆点”和网红“热点”。自2024年国庆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消费突破100万元。

  “自从桃溪水美工程做起来,我家10亩甘蔗田收入翻了番,还参加了蔗农趣味运动会!”蔗农陈建国高兴地分享着增收的喜悦。

  潺潺溪水涌动生机,连绵稻田洋溢喜悦,村居红墙上书写着美好愿景——“祝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桃溪之水,正悄然唤醒永春乡村振兴的无限活力,将传统田园与现代业态巧妙融合,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的“桃源新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