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环境网:南平延平区系统治水交出生态富民答卷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2025-10-28 10:3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秋日的国家水利风景区闽江延平段上,大武夷闽江游船从延福门码头出发,穿梭于碧波之上,两岸青山如黛,串联白鸽岛、斜溪村两大热门旅游地。站在炉下镇斜溪社区村洲头度假村岸边的大榕树下远望,临水的落羽杉渐次变红。

  这般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20余年前,这里曾因生猪养殖污染,“黑水横流、蚊蝇纷飞”。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近年来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切入点,推进系统治理,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交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答卷。

  铁腕治污,还一江碧水

  “那时闽江支流的水,走在岸边都要捂着鼻子。”土生土长的炉下镇村民林仁晶回忆道。

  作为闽江下游水口库区的移民乡镇,为了解决生计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延平区炉下、太平、樟湖等多个乡镇大规模发展生猪养殖,鼓了钱包却伤了绿水青山。

  “2002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划定‘禁养区’,当时不少养殖户不理解,觉得断了生计。”南平市延平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晖介绍,初期治理面临“两难”——既要守住生态底线,又要保障群众收入。为打破僵局,区里组建工作专班,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生态账”,同时出台转产扶持措施,为退养户提供技能培训、创业补贴。

  治理之路并非一蹴而就。2006年,延平区组织多部门开展全区畜禽养殖场专项摸底调查;要求禁建区持续推进治理与搬迁,樟湖、炉下等乡镇全面开展治理。2008年,严禁禁建区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推动畜牧业向适度养殖区转移。2012年,延平区升级“拆、转、治”并举策略,拆除违规养殖场同时引导养殖户转向果蔬种植、生态养殖。2017年,打响“百日攻坚战”,全区共拆除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4469家,拆除面积达381.32万平方米,削减生猪216.5万头,仅炉下镇就有1400多家养殖场全部关闭,彻底切断污染源。

  “攻坚战期间,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拆自家猪场,村民看在眼里,慢慢从‘抵触’变成‘支持’。”炉下镇原镇长周锋感慨不已。

  2025年1月—9月,延平区8个国、省控主要流域断面、10个省控重点小流域断面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达100%;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107.56%,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覆盖率达100%。曾经的“黑水”已成了蓝喉蜂虎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每年初夏,成群的鸟儿在河畔筑巢,成为当地生态向好的“活名片”。

  数字赋能,筑生态屏障

  数十载“铁腕治污”换回了碧水清波,但延平区的生态治理并未就此止步。凭借科技力量,延平区从“治污”走向更为常态长效的“智理”。

  “以前靠河道专管员徒步巡查,一天走下来覆盖不了几个点位,还容易有遗漏。”南平市延平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游政能指着电脑上的“畜禽养殖数字化监管平台”介绍。2024年,延平区实施畜禽养殖智能化监管全省试点项目,74家规模生猪养殖场、14家规模牛养殖场全部安装智能水表、流量计、热成像监控设备,数据实时同步至市级“生态体检”平台,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2024年10月,平台精准发现一起违规排放事件。游政能回忆道:“当时系统预警南山镇某养殖场异位发酵床周边流量异常,我们通过视频录像和数据追溯,迅速锁定污水渗漏证据,当天就责令企业整改。”同年12月,此案以“数据追溯+远程取证”模式完成处罚,成为南平市首例通过数字化平台查处的养殖污染案件。游政能表示:“这种‘不进厂区、数据说话’的执法新模式,大大提升了证据固定效率,也化解了传统执法中现场检查难、证据易灭失等问题,实现了‘被动监管’向‘主动治理’的转变。”

  除了技术创新,延平区还在机制上求突破。通过拓展“跨区域协作”模式,创新闽江上下游“巡河交水”机制,联合闽江上游9个县(市、区)开展联合巡河、水质交接,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治理格局,目前该机制已在全市推广。同时,延平区构建“1+3+7”立体式生态屏障工作机制,通过“河道专管员+无人机飞手+保洁”管护模式,在炉下镇建设4套无人值守自动化机场,形成低空全覆盖体系,建成全域、全时智慧感知“5分钟时效圈”,实现生态监管“全方位、无盲区”。

  眼下,斜溪流域水质提升及尾水资源化回用治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这是我们深化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总投资1477万元,主要对斜溪流域进行水体修复,含护岸、沟渠等设施及数字低空综合治理平台。”南平市生态环境局下派干部、延平区炉下镇党委副书记王须永介绍,“项目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护岸、生态巡查’的治理思路,比如通过生态氮磷拦截沟、卵石床、生态塘等技术处理污水,还能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百合花基地种植,实现‘净化—回用—收益’的循环。”

  “环境治理需要久久为功。”杨晖感慨道,“从2002年划定‘禁养区’,到2017年‘百日攻坚战’,再到如今的智慧监管和资源化回用,我们走了20多年,每一步都不容易,但看到水质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点绿成金,绘共富画卷

  依托良好生态,延平区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打造“闽江游”项目,串联茶洋窑文化、郑成功文化、南山吉溪红色文化等湖畔沿线特色景点,并连续三届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总决赛”等品牌活动,推动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2024年,该区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08.75万人(次)。

  在炉下镇斜溪村,村里整合闽江江岸线、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理学文化、库区文化、茶洋窑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闲置的文化中心楼、粮食仓库、厂房等人工资源,引入洲头旅游公司,打造出集餐饮民宿、文化文创、休闲康养、拓展活动于一体的洲头度假区。

  “以前村里都是养猪场,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旅游业搞起来,游客多了,不少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上班了。”斜溪村村民陈大姐以前是养猪户,如今在洲头度假区做服务工作,“以前养猪,一年忙下来也就赚几万块;现在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踏实多了。”

  关停污染养猪场、发展生态旅游的转型,正是延平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动缩影。以此为起点,延平在百合花、乳业、林竹碳硅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如今,延平区做强“五个一”特色产业:建全省首个百合花种质资源中心,百合花年产值约5亿元,品牌价值达12.85亿元;乳业全产业链产值破20亿元;林业产值年增6.4%,“竹、碳、硅”形成循环闭环;“森林生态银行”等绿色信贷规模占全市35%以上,更多人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对于未来,王须永充满期待:“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化生态建设,一方面推进斜溪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流域水质;另一方面,推动绿色产业升级,依托‘五个一’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引入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同时,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生态产业发展中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延平会更加生态宜居,群众的日子会更加红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