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国庆期间,一座藏在屏南县的古镇,又“火”了。游客们循着潺潺水声而来,亲身体验一回“推窗见绿、踏水而嬉”的“桃源”生活。熙岭乡的一湾活水,不仅是古镇风光的灵魂,更成为了一张吸引远方来客的动人名片。据统计,中秋国庆两节期间,龙潭片区车流量约3.4万辆次,游客约13.6万人次。
走在熙岭乡任意一座古镇的石板古道上,眼见清一色的深青色砖瓦和浅色墙面,两岸间“挤”出一条浅浅的小溪穿村而过,活力奔涌,为静谧古镇画龙点睛。游在熙岭乡,随处可听泉水叮咚,随处可见水映青山。蜿蜒水脉盘绕村中,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揉进山光水色中,构成了这里独有的魅力底蕴。
然而,坐拥着优质水生态与古村落资源,熙岭乡如何将“生态好水”转化为“富民活水”,这片水美宝地如何生“金”,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水美经济”之路?熙岭乡以“水系串联、文旅赋能”为整体思路,围绕“水”为核心谋篇布局,逐步破解生态价值转化难题。
活水酿旧酒 文创研学领新潮
四坪村“悬崖”景点处,层层叠叠的岩石铺出了一条天然水路,银色山泉顺着流向注入一个个浸润着酒香的橡木桶中——这些水即将被送往附近的闽酒酿制工坊,开启从清泉到美酒的蜕变之旅。若顺着糯米与酒曲混合的甜醇气息寻找,迈进酒坊,只见一群年轻人忙活着正将糯米倾入陶缸。他们或是研学体验而来,或是传承屏南酿酒技术慕名而来,盘下一间古屋长期居于此,成为龙潭村的“新村民”。
屏南的酒业发展土壤深厚且历史悠久,其“红曲”自古以来便有着质量上乘的美誉。清乾隆《屏南县志》“货物卷”中曾提及:“米制红曲殊佳……路下、古厦、长汾、北墘诸乡均有白曲、红曲出售外省……”而今,这项古老的手艺正被一群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接续传承,这些散布在古镇各处的酒坊,不仅承载了当地的古老产业,更成为游客必至的打卡地,品酒体验、酿酒研学、文创酒品消费已成为熙岭乡文旅消费中的重要一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坊间常言道,水为酒之骨血,是酒业发展的命脉。如何守住这片传承百年的酒产业土壤?如何让这一渠清水真正汇入百姓致富的江河?屏南县从熙岭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从修复水生态、防治水污染、美化水环境等多方面出发,对熙岭乡全部水域开展综合治理。
河长护清流 水系治理焕新颜
要想村面貌好,首要解决“污水横流”的问题。熙岭乡全域的大小水渠主要分布在居民生活区,水体黑臭将直接影响所有村民的居住体验。2016年熙岭乡以管洋村为试点村进行农村改厕,2017年完成全乡1250户改厕任务,完成14个行政村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乡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村民生活有了最基础的用水便利保障。
水路通了,古厝活了,村貌美了,人才自然被吸引来了。截至目前,熙岭乡龙潭片区累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新村民”218人入驻,“回流”村民超800人。“新村民”各自经营起文创店、咖啡馆、烘焙坊、精酿啤酒坊等多元业态,这些空间临水而建、因水而灵,被水脉串联成珠,形成以文艺风格为核心的水文旅网红打卡点。
人气旺了,财气来了。2024年龙潭片区文旅收入显著增长,其中文创与民宿收入占比突出,各类文创产品、酒品、农产品借水而出,水美“颜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为守护好这方活水,屏南县深化乡镇河湖长制,将全县小微水体库(塘)全部纳入河湖长制体系,实现熙岭乡全部水域河湖长制全覆盖。创新推行“新村民”任民间河长,培育“创建幸福家乡河”本土品牌。2023年10月龙潭片区“创新幸福家乡河办公室”揭牌,制度上墙、责任到人,有效推动河湖管护常态化、规范化。
如今,屏南黄酒,正顺着便捷的网络与物流,香飘至五湖四海;而熙岭乡“以水破题、因水兴业”的实践智慧同样沿着碧波向外延展、闪耀。它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古镇,点亮了村民的兴业富民路,为宁德市的河湖长制实践交出了一份充满人文气息与实践生命力的“屏南答卷”。未来,熙岭乡将持续深化“水系串联、文旅赋能”思路,以古村保护规划为指引,推动文创、研学、酿酒等产业融合升级,同时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让水美生态持续转化为富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