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水利报:“乡愁河长”:守护记忆中的那泓清波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乡愁,在每个人的心底深深扎根;“乡愁河长”,在福建泉州的河湖之畔无私奉献。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的《乡愁》脍炙人口。在他的家乡,“乡愁河长"作为"八闽人民守护江河"的泉州实践,正成为河湖长制工作的亮点品牌。

  两年多来,泉州创新聘任的千余名“乡愁河长”,成为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许变成现实的重要推动者。

  发挥乡贤之力,写好乡愁“水"文章

  泉州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和乡愁故里,华人华侨人数占福建省的60%。泉州在外华侨和乡贤企业家爱国爱乡,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助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河湖长制3.0版本建设过程中,需要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在泉州,一项地方辨识度很强的制度应运而生。2022年11月,泉州市河长办携手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慈善总会联合建立"乡愁河长"制度,首批选聘1014名“乡愁河长”。

  在江河保护治理中展现情怀、贡献力量

  在安溪县金谷溪畔,一座叠石与流水相映、雕塑与自然相融的艺术公园里人头攒动。“金谷溪岸”已经成为安溪的一张名片。这个“作品"出自泉州首位“乡愁河长”、著名艺术家陈文令之手。

  “作为离家39年的游子,应该为家乡做点事。“陈文令深情地说。小时候嬉戏玩耍、摸鱼抓虾的金谷溪,成为他施展身手的新天地。“我认为,乡村的河流应该体现自然的乡村风格。"陈文令出资助力河道疏浚、岸坡治理、堤防加固等工作,并以一溪两岸为空间,开始了新创作。

  陈文令的溪岸改造计划没有预设图纸,他每天在现场进行设计,熟悉的母亲河不停带给他灵感。他把《仰望星空》《行走的人》《港湾》等千姿百态的艺术品"搬进"金谷溪,不但提高了河流、河岸的观赏性、趣味性,而且给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或坐或躺的空间,为古老的山村注入了新活力。

  这种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的打造方式,得到政府支持,不仅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纷纷来这里写生、参加音乐会,感受乡村河流的魅力。安溪县因地制宜融入河湖长制元素,并在公园上游安装洪水警报器,让人们近水亲水时,没有安全之忧。

  如今,陈文令在家乡看到了比童年时更热闹的画面。他感慨:“生命会消逝,但充满生命力的河流,甚至里面的每块石头都可以留给家乡的人民。”

  尽己所能改善家乡河流的面貌,体现的是“乡愁河长"的担当和情。他们在河湖保护治理工作中,展现了情怀,贡献了力量,提供了智慧。

  泉港区的母亲河坝头溪上有座“爱情岛”—“颐爱情园”,这是坝头溪整治项目中最大的湿地公园,也是泉州市首个大型爱情主题公园。爱情与乡情在此处相逢。

  坝头溪贯穿泉港城区,是连接“园一田一山一城一海"的生态廊道。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坝头溪一度出现了河床淤积、水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近几年,泉港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开展了系统治理,建设了护岸、拦蓄水、水生态修复、生态景观提升等工程,复苏坝头溪。

  治理过程中,一位身为泉港儿女的“乡愁河长"付出了大量心血。

  这位"乡愁河长”,就是福建省玲珑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蓉。林蓉心系水利,早在2012年,公司围绕锦绣湖建设的锦绣公园,就荣膺了泉港首个"闽江杯”。治理坝头溪成为她为家乡河贡献的又一份力量。

  “为母亲河梳妆打扮是我的责任。“林蓉说。工程建设期间,林蓉每天深入工地一线,带头解决施工中的困难和问题,多方沟通争取资金,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在泉港区,一条以坝头溪滨水人文景观生态轴,源头生态游憩区、田园牧歌体验区、水乡画境展示区、生态乐活休闲区、山腰滩涂保育区,桃李满园、生态农园、豆香田园、国风创园、七彩蝶园、颐爱情园、海洋乐园、盐博庄园构成的“一脉五区八园"景观带正在铺展。“我们将通过项目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并挖掘、展示历史文化。"林蓉说。

  担任“乡愁河长"的华人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情系乡土、致富思源,用直接且富有成效的方式参与河湖治理,反哺家乡,寄托乡愁。

  “乡愁是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家乡对于我,是墨色丹青的山水之画。“福建泉和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鑫松深深眷恋着家乡的溪流。

  夜幕降临,惠安县辋川镇更新溪畔塔头的100多盏路灯亮起,晚饭过后的村民在渡桥、木栈道上散步、聊天。“这几年,我们实施水利项目,对河流面貌进行了整体提升。路灯、亭子和木栈道都是陈总捐建的。"更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洋介绍。

  在外创业的陈鑫松一直心系故土。“我会时常想起家门前的这条河。“陈鑫松说,参与家乡的治水工作义不容辞。

  “在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我带领‘牛群’们一起干。“陈鑫松打趣道,他发动村里一群属牛的乡亲共同加入河流保护治理工作。如今,更新溪面貌焕然一新,5000余名村民共享治水成果。

  陈鑫松认真学习河湖长制政策和知识,主动参与辖区流域治理研讨,为河湖管护出谋划策,并为家乡创作闽南语歌曲《塔头》,让更多人记住家乡的水、守护身边的河。

  乡愁为带,责任为帆,情怀为桥。“乡愁河长"队伍在泉州基层河湖治理、幸福河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以文化人,激发守护家乡河湖的责任感

  实地参观位于永春县桃城镇的余光中文学馆,是寻根“乡愁"的重要方式。馆长周梁泉与水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我国后,他就把网名定为“好水"。

  “永春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作为乡愁河长’,我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周梁泉说。余光中文学馆于2015年开馆,周梁泉十年如一日,积极宣传“守护一湾清水,留住点滴乡愁”。他借助文学馆的研学活动,向小游客介绍桃溪的治理成果,在桃溪畔组织《乡愁》实景演出,让“长大后乡愁是清亮河"的理念具象化,吸引超5万人次观看。“现在我有了"周乡愁"的外号。"周梁泉笑着说。

  在他的推动下,当地一家公司决定在桃溪之畔捐建光中诗园,把《乡愁》诗句刻到河岸。桃溪两岸的“乡愁园"已现雏形:花石村注重古厝修复,打造乡愁研学馆,展示白鹤、咏春拳、老醋等永春文化;南星村打造游学基地,培养人们的爱水护水意识;云美村打造拓展训练基地,培养人们的勇气和毅力。三村联动,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河流,就是守护乡愁。“乡愁河长"以文化之力,用心书写护水故事,践行家乡河守护人的职责。

  “2009年,我转行来到戴云山保护区,投身生态保护与科普宣教。“德化县“乡愁河长"郑那君十几年来步履不停,以入微的观察、细腻的文字,记录对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体悟。多年来,发表了大量散文和论文,责编生态文明相关书籍,还参与拍摄多部生态文化宣传专题片。在参与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建设与管理时,她在依托生态博物馆开展宣传的同时,还主动走进校园,面向大众传播生态与河流保护理念。

  “水是万物命脉,于世界瓷都德化尤其如此一陶瓷制作赖水而生,陶瓷外销也赖水而成。"2022年,郑那君受聘“乡愁河长”,同年任职德化县文联,兼职闽台历史及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工作。这让她更加认识到河流生态保护与陶瓷文化传承相融共进的关系:“水是瓷之母,瓷为水之魂,护河价值无可估量。“她说自己守护的,不仅是沪溪、涌溪等有形之水,更是一条承载千年窑火、续文明的文化基因链。

  郑那君积极整合文联艺术力量,组织山水田园采风、文艺亲民、水文化作品征集等活动,以文化之力传递护水理念。同时,推动建立"陶瓷-生态-乡愁-文化"四位一体守护机制。身为县政协委员及作协会员,笔耕不辍,不仅积极建言水资源保护,而且深度参与编撰了《瓷源硕杰》《中国陶瓷文化大观》《梦中家园》《瓷路》《青山为证》等文化书籍,策划、创作了德化首支陶瓷古风歌曲《瓷吟溪山图》,将瓷韵、水韵、乡愁熔铸于动人旋律。

  “两年来,活跃在各县(市、区)的千余名乡愁河长'主动担起治水护水责任,鼓励乡贤主动参与家乡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了河湖保护治理的有心人、带头人、传承人。”泉州市水利局局长刘建兴说。

  他们是故乡放飞的风筝,家乡的河是那根长长的线;他们是村中伫立的老榕,扎根故土深情守望碧波;他们是航行千里的船只,家门前那道港湾是心灵永远的归宿。泉州的“乡愁河长"用赤子之心编织河湖守护之网,让家乡的每条河流,都涌动着幸福与活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