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夕阳西下,夜幕渐落,徐徐微风吹散暑气。福建省政和县石屯镇长城村幸福渠边灯带亮起,一场“幸福渠畔幸福的我—家庭故事分享会"及儿童成长公益活动在静卧竹亭里温馨启幕。
长城小学六年级学生雷诗晴打开相册,60年前她的爷爷建设水利工程的黑白相片呈现眼前。“首张是当年朝气蓬勃的爷爷和大家的集体照,相片里有人光着脚挑石块,有人穿蓑戴笠挖土。"雷诗晴手捧旧相册,亮开嗓音说,“从这一张张相片中,我仿佛看到爷爷们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60年代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这些相片让我觉得无比温暖与珍贵。”
紧接着,10位孩童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了祖辈们修建水渠的艰辛与奉献精神,以及父辈们在幸福渠畔护水、惜水的幸福故事。一个个动人瞬间,如潺潺细流流淌在人们心间,引得大家阵阵掌声。
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
时光回溯到1963年,福建省规划建设七星河万亩引水工程,幸福渠作为骨干工程破土动工。修建水渠谈何容易,但长城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不畏艰难。他们秉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扬“三共同”“三自带"精神,即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带粮、带菜、带工具。历经7年艰苦奋战,1970年,幸福渠终于竣工通水。这条水渠惠及了沿线8个村场,宛如一条生命之脉,为村庄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幸福渠"之名由此而来。
幸福渠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水渠,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见证了长城村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幸福渠肩负灌溉农田重任,成长城村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村里大力推进综合整治,全面修复提升11千米幸福渠,修建26条支渠共12千米。同时,硬化田间道路约11.17千米,完成沿线75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举措让幸福渠的水资源能够更高效地输送到田间地头,曾经的“水涝地"逐渐变成了“高产田”。
在灌溉作物方面,幸福渠发挥了巨大作用。长城村地处七星河北岸,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幸福渠的清澈渠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茁壮成长。每到灌溉时节,渠水潺潺流淌,顺着支渠、田埂流人一块块农田,孕育丰收的希望。村民们看着自家的农田得到灌溉,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正是因为有了幸福渠的灌溉,长城村实现了增产增收,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用实际行动守护水渠
幸福渠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更传承了精神上的力量。政和县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村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传承幸福渠建设时期老一辈人的精神,长城村人积极行动起来。村里由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参与,成立了专门的志愿管护队。每年12月固定开展“冬修水利"活动,不定期组织清淤疏浚,及时处理淤堵、破损等问题。他们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条幸福之渠,让它能够持续发挥作用,造福子孙后代。
在驻村工作中,长城村的干部们秉持着“三共同”“三自带”精神,与群众携手共进,带资源、带资金、带项目,努力推动村庄的发展,将幸福渠的艰苦奋斗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如今的长城村,在幸福渠精神的滋养下,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大步迈进。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休闲步道、幸福亭等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乡村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幸福渠,这条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水渠,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它流淌的是清澈的渠水,更是长城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曾经的齐心协力修建幸福渠到如今的同心守护长城村,大家有了新的共识,就是让幸福渠的水,永远清澈,永远滋润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