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网:泉州洛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绘就幸福河湖新图景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08-18 09:5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河清岸绿映初心,碧波荡漾惠民生。近年来,泉州市洛江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以系统思维推进河湖长治久清,全力构建安全、健康、惠民的幸福河湖新格局。如今的洛江,已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项目补助,洛阳江亦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河湖长制工作在市级考核中持续晋位升级,2024年获得“全省河长制湖长制正向激励奖励县(区)”称号,为流域治理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洛江方案”。

  高位统筹聚合力,共治共享成风尚

  理念的落地,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各方力量的协同。洛江区首先从“责任体系”破题,以高位统筹凝聚起河湖共治的强大合力。通过坚持党政同责、高位推动,构建起“党政主导、全员参与”的河湖治理共同体。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总河长”,带头落实月度巡河制度,形成“问题发现-整改推进-销号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区级统筹下,各级河湖长与河道专管员积极履职,以常态化巡查为抓手,全年累计组织4200余人次参与巡河,高效办结涉河问题660余件。这种“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调度模式,曾获《中国水利报》宣传报道,成为可借鉴的河湖治理样本。

  为压实基层责任,洛江区创新实施河长制“百分制”月度考评,建立“周督导、月通报”机制,同步完善河道专管员联动监督与奖惩考核体系,实现绩效差异化管理,相关经验分别获《中国水利报》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宣传报道。

  与此同时,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洛江区积极承办省级幸福河湖评价报告发布会和生态警务交流会等活动,分享治理经验;创新设立“乡愁河长+政协委员河长”机制,建成6座河长制主题公园,辐射群众超10万人;以《洛阳江边话河长》《古桥新景》等作品为河长制工作宣传突破口,通过线上线下广泛推介;同时,发动“河小禹”“青年护河志愿队”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共建共管共享”理念。

  系统治理固根基,水清岸绿展新颜

  当责任体系与社会共识的双轮驱动形成后,洛江区的治理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向全域统筹下的精准施治迈进。创新构建起“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的三维治理网络,通过精准施策(点)、系统联通(线)、全域统筹(面)的立体化治水体系,让“水清岸绿”从愿景变为实景。

  聚焦重点流域精准发力。围绕洛阳江、木兰溪、晋江东溪三大流域,打响“‘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整治攻坚战。组建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队,累计投入430余人次深入河湖一线,同时配合无人机立体巡查,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80立方米,整治“四乱”问题120余个,流域生态焕发新生。

  沿线布局,筑牢治污设施根基。洛江区沿水系脉络布局治污工程,投资26.9亿元建设首个区级污水处理厂,年度14个污水治理项目投资进度已超时序6个百分点;275.4公里污水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域覆盖,为碧水保卫战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拓展到面推进全域系统治理。洛江统筹实施中小流域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和水资源管理四项行动,投入1.6亿元完成141个排污口和9公里河道治理,区域水质显著提升,2024年获评市级水质提升专项奖励。这一“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分散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跨越,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洛江经验”。

  融合智治提效能,科技赋能护安澜

  随着工程治理根基的日益稳固,洛江区将目光投向科技前沿,以现代化手段为河湖保护注入新动能,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构建立体化智慧防护体系,实现生态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走进洛江区河长制智慧指挥中心,数字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流域生态全景。这里创新打造的洛阳江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依托200余个智能感知设备和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联动处置中心快速实现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这一智慧治水实践不仅获央视专题报道,更在第六届“绽放杯”水利海洋专题赛中摘得桂冠,彰显了科技赋能的示范效应。

  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为跨部门协同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河长制办公室的“中枢大脑”调度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通过常态化联合办公机制,实现执法数据实时互通、处置指令精准下达。去年以来,依托该机制开展了水生态专项执法行动7次,违法行为查处率、“四乱”问题整改率100%。值得一提的是,通过9次跨区域联合巡查和7场流域治理推进会,构建起覆盖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防护网络。

  同时,创新治理模式不断深化拓展。全市首创的“河湖长+生态警长”机制配备37名专业警长,带动35支专业队伍和6万余人次群防力量织密守护网络。随着全国首个公安生态警务展示馆的落成,这一融合智治与共治的创新实践获得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为新时代河湖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生态赋能促发展,碧水惠民助共富

  当智慧防线构筑起河湖安澜的坚实屏障,洛江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篇章。漫步洛江各流域沿线,5亿元投入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堤防防洪标准全面达标,34处生态公园和微景观串珠成链,绿化覆盖率超过80%,为生态价值转换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优质的生态本底,文旅融合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活力。31个“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示范区项目加速推进,清新自然的流域生态样板逐步成形;依托洛阳桥、陈三坝等水利文化IP,生态旅游、垂钓、水上运动等业态蓬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洛江全域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带动旅游营收达7620多万元,推动全区旅游指标增速稳居全市前列。

  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正在被创新机制充分激活。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资本化平台,创新推出“传统抵押+取水权征信”的融资模式,成功撬动2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供水工程建设。同时,“水资源产业+”的多元发展路径展现出广阔前景:生态渔业、矿泉水加工等产业实现超8000万元的市场溢价,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洛江,河湖安澜、清水长流,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的先行者,洛江区以“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价值转换”的实践,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可行路径。未来,洛江将持续深化治理创新,让幸福河湖画卷越绘越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洛江智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