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人民网:宁德:高位统筹强治理,闽东秀水映山川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2-18 09:5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2024年以来,宁德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河湖治理成果方面,宁德市成绩突出。河湖水质显著提升。闽江、交溪、霍童溪等主要流域水质在福建省14条主要流域中位列前三。宁德市跻身2024年1~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前30强城市。2024年1-11月,10个国考断面和45个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100%,优质水比例均大幅上升。河湖面貌持续改善。超额完成5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年度任务,治理河长达26.14公里。建成100个融合地域特色与生态功能的河长制公园。同时,河湖管护提能见效。迭代市级河长制信息平台,运用“岸线电子围栏”、AI智能分析提升水域监管实效。

  为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落实,宁德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高位推动,全面落实各项任务上,河长挂帅统筹治水。市级总河长多次召开河湖长制专题会议,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解决难点问题;签发《宁德市总河湖长令》,强效推动全市河湖治理任务精准落地;先后带队深入古田溪、交溪、霍童溪、霍口溪、赤溪等流域,下沉一线开展巡河调研,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市、县两级河湖长加强联动巡河巡湖,统筹各方力量推进河湖长制任务落实。2024年以来,各级累计巡河38.41万人次,解决问题5575个。

  健全机制强化督查。完善河湖巡查、问题发现、交办督办、整改落实等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督查、帮扶指导,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开展现场帮扶指导、会商推进,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深入。印发“一要点两清单”,力促流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高效推进。当地专刊每月向县级总河长反馈各地河湖问题,通过定期定向反馈,加强问题督办,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河长办联合各部门持续开展“河小禹”“巾帼护河”等护河行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监督员参与巡河管河护河。发布各类信息、动态729篇,在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文章7篇。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河湖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重点攻坚,全力推动河湖生态向好上,严格水资源管理。一是稳步推进供水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累计完成年度投资12.78亿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12.37亿元的104.7%;完成供水管网建设925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800公里的115.9%,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用水需求。二是持续强化河流生态流量管理。严格落实交溪、霍童溪、古田溪3条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管控目标,加强水工程调度,完成境内集雨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跨县河流(西溪流域、古田溪流域、穆阳溪流域、霍童溪流域)水量分配方案。2024用水总量指标预计15亿立方米,优于控制目标值17亿立方米。三是全面强化水资源监管。全面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累计安装在线监控点171个。科学编制《宁德市中长期节水规划》,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有效维护水资源管理秩序。

  深化水污染治理。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有机肥200.94万亩次、种植绿肥55万亩,生产商品有机肥2.29万吨、农家肥5.88万吨。整治禁养区内违规生猪养殖场319家,清退3.72万头。二是生活污染整治强力推动。累计新建改造市县市政污水管网162.42公里,乡镇污水管网239.89公里,有效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三是工业污染治理扎实推进。扎实推进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编制“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全市10个开发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组织开展运输船舶防污染检查21次、渡口50余道、渡船70余艘次,有效落实渡船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机制,跟踪督促相关问题落实整改。持续推进船舶污染防治,签发内河船舶防止油污证书23本、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23本。

  加强水生态保护。一是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大力推进5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9个省级重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82万亩,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二是水电站管理规范有序。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12座,开展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执法检查751余人次,检查水电站333座次,全市水电站下泄流量合格率达100%,有力保障河流生态用水需求。三是湿地与森林保护有力。开展湿地保护攻坚,超额完成生态修复种植8211亩。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植树造林11.87万亩,森林抚育41.03万亩,封山育林13.38万亩,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优化水环境质量。一是国省考断面水质大幅提升。严格落实流域水质“四个提升”要求,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24年1-11月,宁德市1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同比持平,优质水比例8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45个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同比持平,优质水比例73.3%,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46个小流域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7.8%,达到考核要求,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优质水比例58.6%,同比提升8.6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是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印发《乡镇交接断面水质集中整治专项攻坚责任清单》,针对县域不同情况分县开展提醒帮扶。全年市级抽测405个点位,占总测次的20%。2024年1-11月,168个乡镇交接断面Ⅰ~Ⅲ类水质提升至140个占比83.33%,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优质水占比38.69%,同比上升13.69个百分点。三是黑臭水体治理有序推进。启动并实施蕉城、东侨片区提质增效项目,中心城区累计新建改造市政污水管网68.37公里,市本级9条城市黑臭水体完成问题点位整治,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在深化流域治理,构建安澜宜居幸福河湖上,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一是矿山复绿任务圆满完成。通过土地复垦等措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全面完成敖江流域废弃矿山治理任务1955亩。二是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成效显现。采取河道清淤、湿地修复等措施,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推进5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完成治理河长26.14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01%。三是流域治理项目落地实施。落实“项目工作法”,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9624万元,深入实施七都溪、水北溪、闽江、敖江、横洋溪等流域治理项目,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持续抓好岸线空间管控。一是严治“四乱”问题。复核并确认省级遥感图斑涉及问题61个、省暗访发现涉及问题46个,均已整改销号,有效维护河湖岸线秩序。二是严打非法采砂行为。严格落实河道流域划片区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河道采砂管理“四个责任人”。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46人次,取缔非法采砂点6处。三是严管涉河建设项目。开展在建涉河建设项目整治专项行动,检查项目34个,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0个,推进涉河建设项目规范开展。

  多策并举建设幸福河湖。一是持续夯实河湖管护基础。建立山区河道名录,编制水普名录内85条河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水普名录内50条河流及水库的河湖健康评价及档案建立,切实加强河湖管护重要基础。二是持续加强河湖库治理。完成5条山洪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新建及加固堤防15.02公里,整治河道20.43公里。推进古田东山洋水库、霞浦大坪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三是持续培育特色水利文化。深入探寻流域文化深厚内涵,因地制宜建成100个河长制公园。积极参与《福建水典》编纂工作,力求充分展现闽东独特水利文化和水利成就。

  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成效。一是升级优化信息平台。升级迭代市级河长制信息平台,新增中心城区金溪流域数字孪生模块,提升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对河湖的实时监测、模拟分析和精准管理。二是整合创新管理平台。整合智慧生态警务平台,对翠屏湖等重点流域进行视频巡查和无人机巡护;探索“岸线电子围栏”预警平台,通过AI智能分析水域监控视频,有效监管违法行为。三是完善水雨情数据共享。完成402座雨水情自动测报设施建设并接入省级平台,实现水库水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