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晨曦下,奔流不息的九龙江一路蜿蜒,滋养着漳州这片土地。江水碧绿如玉,人们或在河边漫步休闲,或在沿河的商铺里驻足,一幅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诗画城景缓缓铺展。
千年古城,碧波流淌。河湖如同城市的血脉,为漳州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气韵,为沿岸百姓创造出绿色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的水生态,来源于漳州全市上下一心、合力攻坚,得益于河湖长制持续深化、有力保障,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各尽其责。面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铁腕治污、铁心减排,交出了一张以水生态治理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坚持问题导向
高位推动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城市发展。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始终是漳州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
漳州市持续深化河湖长制,针对河湖水质短板突出问题,市委书记王进足、市长魏东两位市级总河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河湖长制工作,亲自谋划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百日攻坚和“污水零排河”三年行动,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督导九龙江、鹿溪、花山溪等流域水质提升工作。全市694名河长、1158名河道专管员扛牢责任,2024年巡河46万余次,解决河湖问题4万余个,合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漳州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治水工作格局,有效调动人大、政协、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构建起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监督共同发力、相互推进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各项治水任务落实。
2024年5月19日,漳州市启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吹响了水环境整治的嘹亮“号角”。全市各地纷纷打响碧水保卫战,以强力举措推进河湖治理管护。
紧抓有利契机,龙海区紫泥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水环境治理。龙海区委、区政府领导部署推动,紫泥镇建立环境整治提升挂钩机制,区镇村三级上下联动,龙海区16个科局同紫泥镇16个村(农场)同心协力,破解难点和堵点,畜禽散养、水产养殖、种植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企业非法排放等五类问题得到有力解决,由确保“河畅、水清”向实现“岸绿、景美”迈进。
治水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漳州市着眼于更高质效的治理,启动“污水零排河”专项行动,围绕重点流域、重要指标、重大污染源,力争通过一年攻坚战、两年提升战、三年持久战,让漳州河湖的水更清、质更优。
漳州市组建“污水零排河”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双组长,水利、住建、农业农村、商务、工信、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展开工作,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举全市之力,系统推进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治理。
提升管河护河水平需要科技支撑。龙文区建成河湖指挥中心,建立“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的管理平台,全方位、数字化监管河湖健康。长泰区林墩办事处建成智慧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及智慧指挥中心,创新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社会治理工程模式,为指挥调度提供科学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撑。
治水大力度换来漳州河湖“颜值”大提升。2024年1—9月,漳州市49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36个省考小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显著提升,水质改善情况居福建省首位。其中,12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达100%;漳浦后港大桥国控断面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成为全国国控断面水质改善情况相对较好的30个断面之一,补齐了福建省国控断面水质最后一块短板,助力全省105个国控断面全面达标。
强化标本兼治
高水平治理守护河湖“高生态颜值”
流经漳浦县5镇96村的鹿溪,是漳浦的母亲河。微风轻拂,鹿溪波光粼粼,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倒映在水中,三五成群的白鹭在水中觅食,市民漫步在鹿溪河畔,享受优美环境带来的惬意。这是漳浦县全面抓好鹿溪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果的直观体现。
曾经的鹿溪,并非这般美丽模样。因污水乱排,鹿溪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治理迫在眉睫。
2024年以来,漳浦县委、县政府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狠抓流域水环境治理,坚持“治污+纳污”双管齐下,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疏堵结合、技术赋能等措施,着力破解污水、畜禽粪污、养殖尾水处置等问题。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控源截污是鹿溪水域治理的重中之重。漳浦县构建工程设施建设体系,改造提升城区污水管网,建成2座城镇污水处理站,强化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了污水处置能力。在农村,漳浦县有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专项行动,推动生猪退养和产业转型,探索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生态化处理手段,实现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的治理效果。
经过合力攻坚,鹿溪水质持续好转,1—11月水质均值达到Ⅲ类,现有植物资源725种、野生动物164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13种。鹿溪生态多样性逐步恢复,实现了从“问题河”到生态河、幸福河的转变。
一泓清水折射理念之变。如今,系统治理理念已贯穿到漳州水生态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只鹿溪,在南溪的美丽嬗变中同样有章可循。
南溪是九龙江支流,由于生产生活污染,一度面临水质恶化问题。治理南溪千头万绪,从哪儿抓起?
龙海区牢牢扭住“问题在水里,根源在陆上”这一关键点,出台《南溪流域水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方案》,围绕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工业企业污染、林业面源污染防治、水质综合治理、入河口排查整治、河道清淤整治等9个方面,制定29项具体举措。同时,根据“统筹推进、分块挂钩、协同提升”原则,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相关单位挂钩南溪沿线乡镇的机制,协同推进南溪整治提升攻坚。
2024年7月,龙海区全面打响了南溪水质综合治理攻坚战,专班推进,明确时限,跨区合作,严格考核,攻坚难啃的“硬骨头”。河塘清淤疏浚、违规养殖场清退、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一系列治理举措在南溪流域铺开。
在龙海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沿河各乡镇紧盯各自领域的难点和堵点,开展了“打散减小”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推绿收废”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培治结合”整治水产养殖污染、“补齐短板”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查建一体”整治工业企业污染等一系列行动,推动南溪水环境逐步改善,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南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值稳定在地表水Ⅱ类。
推动绿色发展
勾勒城乡宜居宜业幸福画卷
近年来,长泰区林墩水上运动中心成为远近游客的度假休闲新去处。撑着皮划艇顺林墩溪而下,游客们可以尽享水上运动带来的乐趣。
如今的林墩溪,碧水潺潺,游人如织。但如果将时间推回到几年前,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林墩溪两岸最多时曾聚集了1000余家石材厂。随着流域范围内矿山、石材企业的迅速发展,工厂内流出的加工废料使得林墩溪一度被扣上“牛奶溪”的帽子。
林墩溪之变,始于2019年3月那场重拳出击的治污行动——关停上千家石材加工厂。此后,长泰区林墩办事处全面深入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在大力推进石材加工企业关停的同时,重点开展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专项整治,规划并实施林墩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恢复林墩溪美丽颜值。
依托林墩溪治理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竹排漂流和下圩古街区、商贸街区等沿溪业态,体育赛事经济和水文旅经济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水生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环境污染与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漳州市以治水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是漳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面积达80.5万亩,罗非鱼等养殖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在获得经济高收益的同时,漳州市也承受着水产养殖尾水带来的污染压力。
漳州市瞄准水产养殖尾水源头治理,打响了一场保卫绿色水生态的合围战、攻坚战。工作专班统筹指导,探索总结出水产养殖污染“沉淀消纳法”,因地制宜推动养殖场配套建成尾水底泥沉淀处理池,在尾水消纳池内推广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滤食性鱼类、贝类,确保养殖尾水降氮固磷高效净化;同时,推广低含磷饲料,指导养殖户进行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开展池塘底泥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减少养殖污染。
漳州市在漳浦、诏安等地开展养殖尾水治理试点,推广鱼、虾、贝混养等生态养殖12万亩,淡水鱼生态养殖16万亩。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漳州经验”在福建省得到推广。
在南靖县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一期,一家生猪存栏5000头的养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污,经管道输送至不远处的联南强粪污智能加工与供给中心,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加工成不同形态的粪肥。之后,在该中心的远程调度下,粪肥施用于园区内的蜜柚、牧草、蔬菜种植等,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打通了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该中心还配备智能粪肥检测仪,可根据作物的生长水肥需求,科学调配粪肥。目前,该园区已有3家养殖场的粪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至中心集中处置,中心日处理粪污120吨。
漳州还将治污与农业转型升级结合,总投资119.9亿元,于2024年初全面启动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建立农牧对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转型的阵痛换来长远的发展,艰苦的攻坚终达胜利的彼岸,漳州赢得了一张因水而兴、绿色发展的“金名片”,收获了一泓清水和百姓点赞。伴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嘹亮号角,漳州将以昂扬斗志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奋力书写水美民富的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