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记者从福州市人民政府获悉,日前,福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域治水建设更加美好海滨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实施“强基宁水、集约用水、控源清水、以文活水、产业兴水、数字管水、护河爱水”七大行动,奋力打造更加美好海滨城市、山水城市。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市主要流域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农村污水“零直排”全覆盖。到2035年,河湖水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防洪减灾能力巩固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意见》分别从构建水安全体系、配置水资源体系、构建水环境体系等方面提出主要任务。
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
《意见》以闽江干流防洪提升项目(福州段)为重点,系统推进敖江、龙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采取蓄、泄、滞、排、抽(提)等综合措施,推动形成堤库结合、蓄泄兼施、调控自如的流域、区域、城市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格局。
加强沿海防台防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海堤加固和生态化建设,加强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岛整治修复,强化近岸海域赤潮防范,打造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优化于一体的防台防潮减灾格局。
同时,加快推进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标志性工程,加大雨水管网和泵站设施改建力度,推动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科学调度系统迭代升级,推进城区水系连通、河道通畅治理,充分发挥水库、湖泊、湿地调蓄作用,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持续提升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大学城(科学城)排涝能力。
《意见》强化极端天气城市预报预警和防洪排涝应急响应能力,推进洪涝风险图编制及社会化应用,修订完善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和生命线工程专项应急预案,提升极端天气下水灾害风险应对能力。
丰水俭用 合理配置水资源
《意见》提出,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促进节水降损。加快推进区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打造水资源管理调度平台,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
在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方面,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综合利用,打造一批试点项目,鼓励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试点建设海水淡化厂和专用输水管线,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按照一主(福州中心城区)、一副(福清市区)、双轴(沿江发展轴和滨海发展轴)、两翼(北部罗源湾地区和南部江阴湾、福清湾地区)、五廊一区(五条山海生态通廊以及西部山地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实施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优化供水输配系统布局,提速推进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福州段),建成投用霍口、昌西等大中型水库,构建山海统筹、南北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现代化水资源配置网。
推动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加快实施闽江口城市水资源配置(一库两线)标志性工程,动建龙湘水库,充分利用大樟溪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和优质水源条件,解决区域供水量不足、水质提升等问题。加快集中供水水源地及管网建设,推动县级城市和重要城镇实现双水源、多水源供水。
控源清水 打造河流生态走廊
《意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推进闽江、敖江、龙江等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打造河流生态走廊。推动水源保护区及流域生态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或种植水源涵养林、建设人工湿地、生态隔离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同时,开展城市污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行中心城区市政排水设施特许经营,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打造污水零直排园区,全面推进截污纳管、管网补短板、雨污分流。
《意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摸清掌握主要流域、近岸海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信息;实施分类整治,完成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深化海上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以罗源湾、闽江口、滨海新城、兴化湾北岸为重点,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
充分挖掘福州水底蕴 打造精彩福州水文化
《意见》充分挖掘“两江四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全面梳理沿江淮安窑遗迹、金山寺、烟台山、螺洲古镇、福建船政、罗星塔、闽安古镇等文化遗存,策划实施闽江十景标志性工程。推动“闽江之心”提档升级,打造滨江滨水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滨水旅游目的地,生成可游可感可体验的游船航线,打造“诗画闽江·船递幸福”闽江游品牌。
《意见》指出,围绕建设世界级内河游精品的目标,以晋安河、光明港为重点,融入水上运动、休闲美食等业态,开展形式多样的龙舟赛、龙舟游等系列活动。以西湖、白马河、安泰河、三捷河、打铁港河为蓝带,串联三坊七巷、上下杭、南公河口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古桥古厝等人文自然景观,植入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戏曲曲艺、休闲旅游等元素。以流花溪、马杭洲河、梁厝河为蓝带,建设十里花廊,配套亲水设施,与串珠公园、主题游船、古榕古厝等相融,植入婚纱摄影、水上乐园等业态,打造绿色生态、浪漫趣味的网红打卡点。深入挖掘城区内河周边丰厚的文化遗存,构建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好水文化展示馆、水系综合治理展示中心等载体。
《意见》加强温泉文化保护、提升、传承,用好“福泉金汤”商标,深入挖掘“中国温泉之都”品牌效应,以鼓台晋、螺洲、淮安、桂湖、滨海和永泰六大温泉片区为重点,推出温泉+旅游、温泉+康养、温泉+会展等多元温泉产业体系。办好温泉国际旅游节,规划建设温泉文化交流中心、温泉水乐园和温泉特色街镇等重点项目,提升温泉老字号澡堂,建设一批大众汤屋。
实施产业兴水 促进品牌水经济
《意见》坚持水生态、水资源、水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思路,规模发展酒业制造、医疗保健、美容养生等功能性产品,加快构建源头活水、饮用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等一体化水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自然活水转化为产业活水,打响“福水”品牌。
另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永泰、闽清抽水蓄能电站等绿色能源类项目。做好水资源+渔业文章,扶持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开拓渔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休闲渔业新业态。
为打造亲水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意见》持续办好“海丝”国际旅游节,提升海丝国际旅游中心功能,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用足用好环江马拉松赛、国际自行车竞赛、国际龙舟赛、沙滩排球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品牌,谋划建设水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的水岸线经济,发展水上皮划艇、摩托艇、滑水等水上运动,助推水旅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
《意见》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福州海洋研究院,高位嫁接六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着力培育闽江学院工业路校区科创走廊、连江县粗芦岛、福清元洪投资区等沿海创新集群高地,赋能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加快G228国道福州段、福州海滨旅游区等规划建设,加快建设连江、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打造国际海洋文旅度假魅力城市。
科学治水 智能管理水流域
《意见》坚持一网统管,推动各涉水部门数据资源集约共享利用,拓展提升智慧水利项目建设,打造智慧水平台。完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系统,构建水系流域分区、管网网格化、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等水系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监管平台。依托移动端手段,实现各级河长在线巡河、实时记录和智能管理。
另外,对全流域进行全要素数字映射,推动数字流域与物理流域虚实交互、仿真运行,推进形成城区内河一网多片、闽江流域一线多点、龙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线二库的数字孪生总体布局。
完善治水网络安全体系。健全涉水领域网络安全制度体系,以关键涉水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为重点,强化重要数据和供应链安全。
人人护水 福州水文化深入人心
《意见》坚持以河带岸,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清理触角延伸至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和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楼道、电梯间等公共区域。完善民间河长监督机制、履职制度等,推行河(湖)长+网格化模式。
《意见》立足国际视野,持续抓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加快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全域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水平,健全完善湿地法治保障机制。结合乌龙江、马航洲湿地公园等闽江河口湿地与龙祥岛、塔礁洲等,修复闽江口海防炮台群,规建国内知名城市湿地公园。
以“七溜八溜、不离福州”金字招牌为引领,宣传福文化,讲好水故事,让诗画闽江、福舟悠游、福泉金汤等品牌价值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