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网:福建宁德:百里画廊霍童溪 幸福河湖振兴路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3-02-01 16:03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霍童溪,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沿溪一路前行,绿水绕门蓝作带,远山当户翠为屏。近年来,宁德市践行“两山”理念,采取“高位补短板、精准建长效、创新促延伸”的保护思路,统筹做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篇文章,擦亮治水“美丽名片”。特别是,宁德市霍童溪(蕉城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从此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图景向世人徐徐展开。 

  立法编规坚守生态红线,开启霍童溪水新篇章。遵循“高位补短板”的原则,宁德市先后制定《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和全省首个单流域规划《霍童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10余个专项规划做了衔接,从立法和编规入手开启霍童溪流域保护新篇章。其中法院在霍童镇设立霍童溪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工作联络点,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生态司法的无缝衔接和多元共治。 

  同时,联合水利等部门开展河道挖沙专项整治,同步建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沿线乡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污水处理兜底。从清退沿岸造纸厂、板材加工厂、畜禽养殖场,到严厉打击利用废塑造粒厂、造纸原料加工厂等污染大、能耗高企业,再到关闭拆除沿线污染企业,对“皮革厂”“电镀厂”等环境不友好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倾力守护霍童溪清水通道。 

  而实践证明,立法编规、设立产业门槛、强基补弱等一系列优化顶层设计的“组合拳”,是破题历史欠账的“对症药”,自上而下、大手笔谋划成为流域生态保护变强的“秘诀”。 

  全域立体化治水,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宁德市开展全域治水,突出特色打造幸福河湖样板,霍童溪提质提效重现百里画廊。2017年以来,蕉城区在霍童溪流域实施建设安全生态水系、中小流域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12个,总投资约1.25亿元,全面提升霍童溪流域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投入约8000万元,在霍童溪沿线建设6个污水处理设施,使水的污染程度大幅下降,改善了流域水质。霍童溪立体化“治河”,使其“颜值”常在。 

  通过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契机,推动沿线茶叶、脐橙、蜜柚等农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并重点培育溪池、贵村等水韵旅游村,打造霍童溪流域特色旅游带,让流域群众共享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霍童溪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霍童溪生态流域得到有效保护。 

  三重监管蔚然成风,力推水环境整治。清晨,从霍童溪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江心被“拨”出一道道涟漪。在岸边,几名志愿者正端着水桶朝水里放生,鱼儿们如金丝带般在水里舞动,这是“河长日”系列活动现场,也是宁德守护碧水蓝天、实施长效监管的生动缩影。面对后续水生态环境维护人手不足、资金紧缺的窘况,处于项目建设高速期的宁德,梳理流域监管全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将关键点放在了“三个监管”上,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霍童溪保护的重任。 

  按照“智慧监管+法治监管+全民监管”的思路,完善前端感知监测设备、形成法治协同监管模式、调动各方力量护卫流域等方式,“三水统筹”水质量、水生态、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通过监控实时监管,加上公检法等部门齐抓共管,还有河道警长保驾护航,有威慑力更有行动力。 

  农旅融合相辅相成,潮平岸阔景秀美。霍童溪沿岸山水隽秀,稻田诗情写意。溪畔3万多株桃树苗被种下后,700多亩桃林成片,河道两岸青山含翠、水清鱼欢。岸绿了,景美了,而保护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发展上。 

  无独有偶,霍童溪畔的贵村也探索出了“生态致富之路”——以“水韵故居”为主题,依托古渡口、古民居、古榕树群等景点,辐射带动商业、农业、生态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称号接踵而来。黄田村与贵村是以霍童溪为轴线打造霍童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推进流域沿线村庄“绿盈乡村”建设的成功映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山水相依,玉带连银珠”,水韵成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一抹靓丽色彩,其环境治理成效也转化成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下一步,宁德市蕉城区将继续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建设“百里画廊、曲水桃源”,将霍童溪打造成具有亲水廊道、生态堤岸、文化景观带的美丽河湖,带动乡村旅游,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