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漳州市自2014年起启动九十九湾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实施“清淤护岸、河道拓通、道路提升、景观改造、内河引水、污染源治理”等六大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探索创新三级联动整治、三大效益提升、三方共治监管“三个三”机制,推动九十九湾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2年4月,漳州市九十九湾连通水系幸福河湖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七个幸福河湖试点,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于2023年底高分通过水利部建设成效评估。以此为契机,漳州市着力打造“一湾、两翼、四区、多点”建设布局,构建“九九挹翠碧水宜人城,玉带缀锦闽南水乡境”的九十九湾幸福场景,创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幸福河湖建设成果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治水实现“水美、岸绿、业兴、民富”的蝶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筑基,构建安全生态水系
一是打造联排联调安澜水系。紧盯“活水之道”,投资8.6亿元实施“防洪提升、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三大工程,新建护岸12.5公里,改造生态陂坝5座,建成上美湖、碧湖、湘桥湖等生态湿地,整治河道40多公里,清淤200多万立方米,通过日生态补水超过100万立方米和下游总排涝流量达每秒130立方米的强大能力,九十九湾水系形成了上可调、中可蓄、下可泄的大水网格局。防洪排涝达标率达到100%,为群众安居乐业筑起了坚实的屏障。
二是创造自然和谐生态系统。全力推进九十九湾沿线截污整治工作,实施内河污水零排河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整治污染源436处,铺设截污管道20余公里,新建微型污水处理站6处。采用“微生物+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上游布设生态浮床,中下游种植水生植物,构建多层次的水生生态系统,使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5米,氨氮浓度下降78%,打造“会呼吸”的生态河道;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补充本土鱼类资源120余万尾,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工作,形成了《九十九湾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
三是营造幸福愉悦亲水空间。拆除河道建筑8.06万平方米,建成20公里的生态绿道和15.6公里的生态景观护岸,构建九十九湾河滨生态缓冲带;实施龙舟博物馆、湘桥湖周边绿道连通、九十九湾响水桥至上美湖段岸线水景观提升等地方配套项目,打造生态绿廊;在湘桥湖畔设置房车营地,重新修缮的华佗庙、士大夫及第、觉皇寺、内林老街对外开放,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文化赋能,打造特色文旅IP
一是深挖水文化。结合闽南文化、侨乡文化内涵,建设闽南水乡文化园、华侨记忆馆等文化地标,深度挖掘、整理、展示九十九湾丰富的河源自然文化、临水遗迹文化、涉水天然文化、依水民俗文化和历史人文文化,归档古桥、古井和水神崇拜建筑遗址41处,收集唐代以来九十九湾有关古籍文献、水利历史档案等资料38本,形成九十九湾河源文化溯源成果。
二是创新水活动。依托九十九湾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做足特色“潮”玩文章,创新“水上游线+非遗体验”模式,推出龙舟赛、木偶戏等沉浸式文旅项目,举办 “非遗打铁花、武侠龙文、水上婚礼、冬日恋歌、龙过新年、猛龙过江、龙文元宵晚会、烟雨蒙蒙水上音乐季”等大型河湖文化活动,举办“全闽乐购·欢乐龙文”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0%。九十九湾沿线商业区年营收突破5亿元,成为市区经济新增长极。
三、产业升级,培育现代经济集群
一是强化智慧管护。将科技赋能和智慧管护应用于幸福河湖建设中,构建了集大屏展示、计算机应用、“河掌云”移动APP、AI智能识别于一体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对河湖的全面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实行河湖物业化管护,组建了专职河道巡查和水面保洁队伍,利用无人机动态巡航、视频监控定时轮巡和河道专管员徒步巡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实现了对水域岸线的全方位覆盖和高效管理。数字孪生系统上线以来,线上巡河累计32667次,解决各类涉河涉水问题5589个,即时处理率达99.98%,为幸福河湖的长效管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传统产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通过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直接投资、企业联营、兼并重组、海内外并购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龙头企业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自然资源友好型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以“闽南水乡”示范段为核心,建设滨水商业街区、夜间经济带,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形成文旅融合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水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智慧水务、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园区亩均税收提升至65万元。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20家,年营收突破50亿元。目前,龙文区共有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6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立项5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挖掘培育7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工业龙头企业,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迈上新台阶,加速聚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取得成效:一是经济指标跨越式增长。2024年,龙文区GDP达860亿元,较2019年增长68%;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52%,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区域综合竞争力跃居福建省市辖区前十。二是生态价值持续转化。通过水权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2.3亿元。“水美经济”带动周边土地溢价率超40%,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50亿元参与流域开发。三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成12公里滨水绿道、5个口袋公园,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诞生“闽南水乡”等露天生态会客室,促进九十九湾与绿道、公园、村庄等元素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九十九湾城市宜居价值,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态、生活、生产、生意空间。创新“河长制+社区治理”模式,培育12支民间护河队,在百威英博雪津等企业设立“企业河长”,发动企业主动捐资认河养河,与龙文区妇联、团委、教育系统等联合开展“巾帼河长”“河小禹”专项行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