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筼筜蝶变生态美 厦门水文谱新篇

来源:厦门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26 17:1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厦门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中心

  郑诗纯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在鹭岛厦门,有一条几乎横贯整个厦门岛的“轻飘带”——筼筜湖。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今天的筼筜湖已然成为美丽厦门的城市会客厅。但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臭名昭著的龙须沟,到眼前水清岸绿的盎然生机。筼筜湖的治理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治湖思路,承载着水利人的艰辛与智慧,已然成为厦门人民心中一座伟大的丰碑。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生计问题,厦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行动,在筼筜港西侧建起了一道长长堤坝,从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

  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周边工厂沿湖兴起,大量污水排入湖中,水质急转直下,周边群众苦不堪言。《厦门日报》以“治不好筼筜湖,何颜见江东父老”为题,发表了评论性报道,筼筜湖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当时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发展性课题:是不是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发展与保护之间该如何平衡?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思考,高屋建瓴地指出“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他创造性提出20字治湖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一场治理筼筜湖的硬仗从此拉开帷幕。

  围绕这20字方针,厦门市久久为功,厦门水利人前赴后继。

  30多年来,厦门依法治湖,出台政策,为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30多年来,厦门截污处理,大兴水网,为水质提升祛除“病根”。

  30多年来,厦门清淤筑岸,填造滩涂,为筼筜湖根治“顽疾”。

  30多年来,厦门搞活水体,西水东调,让筼筜湖畅通“经脉”。

  30多年来,厦门美化环境,植树造林,让湖区生态面貌一新。

  如今的筼筜湖区,由“四湖六园”组成,是厦门的“新名片”、“城市会客厅”。水体质量明显好转,多年绝迹的白鹭又回到筼筜湖觅食栖息。自此,厦门成为名副其实的“鹭岛”之城。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我们不会忘记1988年3月30日这个重要的日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20字治湖方针,不仅打响了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第一场硬仗,更是浓缩了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为纪念这一天,厦门市便将每年的3月30日确定为厦门市“河(湖)长日”。

  筼筜湖之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式,也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窥见的是厦门绿色发展之路。一湖碧水,见证了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厦门在构筑水生态文明、保障水生态安全的伟大丰碑。

  水文是水利的尖兵和耳目,水文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如同筼筜湖的蝶变一般,渗透着水文人的精神特质。2016年的“莫兰蒂”台风,2017年的“金砖会议”保障,2018年“5.7”特大暴雨,2019年“百年一遇”短历时暴雨,2020年特枯水年,2021年山洪灾害预警试行,到2022年山洪灾害预警正式发布。厦门水文的发展,犹如眼前的这汪湖水,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的厦门水文,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源源不断地为水文的发展注入活水;今天的厦门水文,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阔步前行;今天的厦门水文,坚持“三下沉”工作法,建设“一河一网一平台”,细化论证“一城一水一调配”的工作方案,主动转型。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年轻的水文一代就像湖面上翱翔的白鹭,以勇立潮头的情怀担当、勇毅前行的作风意志,迸发出“特区水文走前列,全省水文立标杆,全国水文争一流”的豪迈激情,书写厦门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美丽厦门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