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理论学习 > 水利丰碑青年谈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烜
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位令我十分尊敬的人,他就是我院的副总工程师杨首龙。杨首龙不仅是我的学习榜样,更是我心中伟岸的水利丰碑。
杨首龙总工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86年从福州大学土建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毕业后一直在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水利水电科研试验工作,是福建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水利厅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现为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多年来,杨总工致力于水力学模型试验方法研究,成功解决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各项难题。在我院的科学部署下,杨总工参与的“溢流坝窄缝技术”和“宽尾墩—阶梯式坝面—戽池联合消能工”两项创新科研技术,均实现国内外首次应用,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充分展现了我院科技攻关、敢为人先的前瞻性特色。
“南一水库”枢纽工程设计工作是杨总工到设计院后接受的第一个工作任务。这个水库大坝要建在峡谷间,主要难题是“厂坝争地”。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和同事们设想通过“窄缝技术”控制水流下泄方向,避开左岸山体,为右岸厂房腾出空间。但这种技术设想,在溢流坝工程中还未有成功先例。杨总工和同事们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试验,都未能攻克这一难题。但他并未气馁,他相信只要通过扎实的室内试验,一定能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水利水电研究院水力学所的主任工程师高季章先生的指导,“量变到质变”的奇迹发生了,水舌“站起来”了。在试验结果中,水流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一部分水流宛如一堵竖直的水墙,按百年一遇下泄流量计算,下游最大冲深比原方案减少了53%。这样一来,左岸山体开挖量可减少3.2万立方米,也为水电站的布置提供了地盘。
“南一水库”枢纽工程设计创新的成功,直接促使我院掀起新技术应用的高潮。当时国内正进行宽尾墩技术应用攻关,杨总工也在我院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到宽尾墩技术的研究中,在永安上坂工程开始进行了新的科学研究。
杨总工和同事们通过夜以继日的科学试验,使研究成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无数个试验和汗水中,“宽尾墩—阶梯式坝面—戽池联合消能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虽然永安上坂工程最终没有上马,但“宽尾墩—阶梯式坝面—戽池联合消能工”技术在后来的尤溪水东水电站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现在的水东水库大坝,利用该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消能率,水坝下游的消力池长度比传统设计减小1/3以上,大幅节约了工程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南一”与“水东”两个水库项目,让杨首龙总工彻底爱上了水利水电工作。杨总工说,人生的乐事莫过于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
1991年,杨总工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授予的“全国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同年获“福建省首届青年科技奖”并受到福建省委书记亲切接见,那年他27岁。
即使获得这样的荣誉,杨总工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他立志要用科学技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敢为人先”是他工作的宗旨,“科创兴水”是他奋斗的目标,直至今日,他仍一直在水利科研的战线上不断奋斗着。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方能砥砺前行。回想上世纪,中国的水利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正是有无数个像杨首龙总工那样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才,才让八闽的大地上屹立起一座又一座巍峨的水利丰碑,才让中国的水利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我相信,在此,一定有不少的水利前辈们,像杨总工那样,为水利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此,我代表新时代水利青年们,向各位前辈表达深深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治水兴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新时代水利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延续老一辈水利人的光荣传统,接好接力棒,走好长征路,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勠力同心,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