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学习体会
省水利管理中心 张林青
《觉醒年代》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史诗镜像。以北京大学为时代背景,再现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峥嵘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救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剧极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评论区、讨论区、弹幕总能看到观众表达对革命先驱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国家、对党、对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形成了强大的共情和共鸣效应。该剧充分拉近了历史与年轻人的距离,让90后、00后乃至更年轻的群体心生信念感、使命感,让《觉醒年代》成为党史学习教育优秀的教科书。边看剧,边学习、边感悟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一、学党史的必要性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今天很多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但是却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深刻启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把艰苦奋斗的过去与日新月异的当下、充满希望的未来贯通起来,在未知中找准航向,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党史,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深入思考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党一步步走来,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没有任何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当代青年更当以史为鉴、把握机会勤奋学习,努力创造拓宽未来的道路,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二、激发学史热情
1.采用贴合青年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原住民”,而他们正成为网络主流人群。移动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新技术使得用户接收讯息空前便利,同时也带来巨大变化,其中之一是时间碎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激发了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接收讯息,而视频相较于文字更加直观,更具有冲击力、更能在短时间吸引注意力并且有效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场景,从一个片段、一段剧情再到完整的剧集循序渐进,引人入胜。而且年轻人乐于分享,进行二次创作,也能进一步扩大作品影响力,从而达成一个良性循环。
2.从熟悉的共同记忆入手
要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物出发。以点带面,先利用熟悉的事物构建一个脉络,引导人们去探索、去补全整个框架。
在《觉醒年代》中有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其中鲁迅先生首次登场时画面描述了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无可救药的绝望喷涌,而一幕幕与中学时代的所阅读的《阿Q正传》《药》等作品重叠起来,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还有鲁迅先生与钱玄同教授的《铁窗论》也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这种熟悉感遍布整个剧集,从张勋复辟、新青年、《狂人日记》等等,这种基于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让我们在看剧学史过程中,不经意间唤醒尘封的记忆,并以此为基础串联起一个个历史事件,加深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并以此建立一个完整图景。
3.营造一个尊重历史、代入历史的情境,使人感同身受
《觉醒年代》目前豆瓣评分9.3,有8万余人进行了评价,其中6.2万人给出了5星评价,在微博、B站等平台引发诸多观众热议,强势“破圈”。不少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部正剧,成为忠实观众,从不久前热播的《大江大河2》《山海情》,到现在的《觉醒年代》,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主旋律电视剧。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类电视剧似乎并不是最受年轻人追捧的类型。不难看出,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这些都是该剧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营造出代入感,让人感同身受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剧中青年毛泽东出场时,在瓢泼大雨中的街道一路狂奔,以手遮雨,怀抱着希望,一路向前,街道两旁是国民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挨打的马、被人牵的牛、插标卖首的小女孩、挑着担的农夫、趴在地上啃馒头的乞丐等等,多数人一贫如洗,另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的军阀,坐在汽车里的富家子弟,高高在上、指指点点的旗袍小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代入感,不仅让我感同身受,感受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与凄苦的人民,更引发思考,思考如果我在当时会作出怎样的抉择,有没有改变的决心与魄力,进而更加敬佩这些救国图强,为了理想信念能献出一切的革命先辈。
三、学史增信,坚定信仰担使命
剧中百年前也曾作为新青年之一的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中如此寄语年轻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胡适也曾说过: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坚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跨越百年的建党历史,“新青年”的思想与当今所倡导精神的跨越时空互相呼应,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在如今依旧适用。联想到自己的工作,主要管理维护水库相关的数据,日常缺少成就感,但是重新学习党史后,在脑海中回顾百年建党的艰难苦困。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愿拼热血卫吾华”;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到“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的默默奉献……越是深入学习党史,越是感受到信仰力量。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态度,虽然是基础性工作,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及时、准确的数据是正确决策的依据。水利行业关乎国计民生,“十四五”期间,福建力争构建完善信息共享、系统完整的数字水利体系,这项工作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持。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的大楼都要从平地修建起,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与百年前先辈所处的恶劣条件相较,我们当下充满希望与挑战,更应该坚定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应该摒弃畏难情绪,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也作为一名青年,无论是百年前“新青年”的寄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盼,都在给予着我们力量,我们更应该借由学习党史,重温共产党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