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为法治呐喊的中国脊梁江平

政法与审批处 钟艺婷

来源:厅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21-06-01 10:08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在我的母校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入门就有个石碑,上面写着“法治天下”,这是学法人的憧憬和愿望。这四个字,也是我们的老校长江平题词的。说起江平,他是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今天,我想介绍的英雄人物是我们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江平,一位历经磨难,仍不懈为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他只在1988到1990年间担任了两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但校长的称呼却一直延续至今。在法大人的心中,他是永远的校长,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符号。

  其实,在我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他已经74高龄,不再授课了,但是学校设有“江平奖学金”,每年的毕业典礼都有他精彩的发言,每次的“学术十星”颁奖也都有他的身影,他的每次讲座都要在大礼堂进行,不只是座无虚席,而且是走廊里往往挤不下一个多余的人。至今,他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点亮了中国的法学界。今天活跃在法律界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在提到江先生时,都由衷地感到崇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学术会议发言,常常受到长久的掌声的尊重。    

  现在已经90高龄的他说:“如果让我来生重新选择职业的话,我仍将以做一个大学教授为第一目标”,因为他认为帮助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奠定法治天下、法治理念的基石是作为法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最大的价值。

  于职业而言,于信仰而言,我都为这种责任而叹服。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认识一下我所崇敬的英雄——

  1.在逆境困难中坚守信仰(首先我介绍一下他在青年时期的特殊经历)

  江平出生于1930年,1956年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

  1957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江平被打成右派,不准许再从事法律专业。“右派”帽子让时年27岁的江平厄运不断,在苏联认识的新婚妻子迫于政治压力与他分手。在北京西山抬钢管过铁路,永远失去了一条腿。

  打成右派、离婚、断腿,在江平看来“还可以忍受”,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了些变化,他说“从火车轮子底下捡回了一条命,我觉得对人生应有乐观的态度,多活一天是多美好的事情!”

  那之后的岁月,江平在苦难中求生存。1957年至1979年与法律隔绝,江平经历了知识分子最苦闷的22年,他视之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他说:“我在能够为中国法治事业做贡献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人生最黄金的时代,恰恰应该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我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在逆境中不放弃自己对真理的追求,我想,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经历是青年时期的磨难,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法治信仰,为法治呐喊,为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在法治建设中坚定前行

  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宪法修订、《物权法》乃至《民法典》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1)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江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了他对修宪的建议。如何体现保障人权的思想、如何明确私有财产保护、如何界定社会公共利益,他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并体现在宪法的修改里。

  比如,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等。他所建议的条款里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权利的保护。

  (2)对民法典的编纂做出重要贡献

  1985年主持起草《民法通则》,保障了公民民事权利不受侵犯,改变了当时经济活动完全被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所操纵的局面,确立了主体地位平等、权利本位、过错责任和意思自治一直沿用至今。

  “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在2020年5月28日问世,作为民法学界的带头人,他不仅积极呼吁民法典的编纂,作为民法典起草成员,为民法典的编纂在体系、总则、人格权编、合同法编还有物权法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持起草《行政诉讼法》,明确提出“民告官”制度

  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民告管”可是不敢想象的,但是恰好发生了一个案件:1988年3月,一位勇敢的浙江农民包郑照因不服苍南县政府强行拆除其楼房的处罚决定,成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县政府推上被告席的农民。富于历史巧合的是,就在农民包郑照作出这一抗争后不久,在共和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诉讼法》,在1989年4月4日破土而出。在中国历史上,《行政诉讼法》破天荒地全面确立了“民告官”制度,这对数千年来信奉“民不可以告官”的中国人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思想震动是不言而喻的。

  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权利,起了积极作用。

  3.在法治实践中无畏呐喊

  有一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江平先生也曾经说过“我的中国梦,就是法治天下”,我想,他就是怀一份热爱的信仰在心中,怀一份坚定的责任在心中,怀一份赤子的纯真在心中。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的“平和的心能顶住最坏的境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坚持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坚持为了信仰“毫不抱怨”的品质。他在生命最精彩的时候被打为“右派”,在追求法治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在遭遇家庭巨变,在生死线挣扎的时候,他都不抱怨,而是坚持信仰,为法治呐喊。他一生的沉浮与枯荣,不仅是他一生求学治学的生涯,更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写照。

  坚持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坚持为了信仰虚怀若谷的精神。江平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法学大家,但是在那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已做到了最好,他说自己是个法律工作者,教书育人或为法律而呐喊。我想,正是他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那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无畏精神,才造就了这么一位大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多深邃的法学知识,而是一个法学人的崇高而执着的品格。

  正是有了这样坚持共产党人信仰的法律工作者,我们中国的法治才有了今天的进步。而作为我们,应该筑牢信仰之基,从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都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我想,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定能为我们的水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的分享。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