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3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已归档) > 交流发言
福州--聚焦水利建设提速 擦亮河湖幸福底色
厦门--统筹调度水资源 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漳州--谋划生成水利项目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泉州--面上推进 点上发力 以高质量监督推进泉州水利高质量发展
三明--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莆田--深化河湖长制 建设幸福木兰溪
南平--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 持续做活一瓶水文章
龙岩--全员上 奋力冲 实现水利投资“再加码”建设“又提速”
宁德--还水于河 守护生态底色
平潭--高标准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聚焦水利建设提速
擦亮河湖幸福底色
福州市水利局
福州市水利局张麒蛰局长作交流发言
一年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及省、市稳住经济大盘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三下沉”工作法,扎实推进“一河一网一平台”建设。福州市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总投资83.09亿元,占年度计划80.18亿元的103.63%,投资总量创我市历史最高水平,年度投资完成率在全省排名第一。全市76项重大工程顺利完成年度目标,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民生实事成效显著。
一、高位推动,水利建设持续发力。一是高位谋划推动。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结合每月“河长日”多次调研水利工作,部署全面开展全域治水工作,领导建设幸福河湖的“福州模式”。吴贤德市长领导推动“一闸三线”、霍口水库、“高水高排”等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速。二是省市紧密联动。刘琳厅长等厅领导多次到我市实地调研,指导我市加快工程前期报审程序和推动工程建设提速,压缩时限、靠前服务,支持我市“一库两线”、闽江干流防洪提升、两江四岸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组建专班攻坚。针对重大项目实行专项攻坚,闽防洪提升工程等20项实现开工建设,敖江洪塘防洪工程等12项实现完工。
二、锚定目标,民生福祉更加殷实。一是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一闸三线”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被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民评选为福州“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一闸三线”通水福清、闽侯、长乐,霍口水库基本建成,实现市县主要城区具备多水源保障。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推进,完成建设规模化水厂5处,建成村镇供水管网1000公里,新增受益农村人口56万人。二是水安全屏障持续巩固。持续推进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高水高排”工程东线标段实现贯通具备应急泄洪通水能力,旗山湖建成发挥效益。福州智慧水利建成投用,溪源溪小流域数字孪生项目入选水利部优秀应用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三是水生态建设持续铺开。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3万亩,建成安全生态水系40公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0公里;水电站清理整治取得突破,争取到市财政专门配套资金883万元,全市退出比例达24.53%,较长江经济带省份的15.8%高出8.73个百分点。
三、综合施策,凝聚要素保障合力。一是搭建市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完成市直水利国企改革,福州市水利投资建设集团揭牌成立,水利投融资平台更加完善。二是把握政策红利做好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引导其他资本参与。2022年,我市共落实水利资金88.45亿元,财政投资43.29亿元和融资资金45.1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22.57亿元,金融贷款17.43亿元,债券5.14亿元)。
2023年,我局将按照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刘琳厅长的重要讲话要求,推动福州水利高质量发展。将全面开展全域治水,实施“强基宁水、集约用水、控源清水、以文活水、产业兴水、数字管水、护河爱水”七大行动,以重大工程建设作为引领,在1月动建“一库两线”先行先试段,上半年全面建成“一闸三线”,持续提速“高水高排”和闽防提升等重大项目,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统筹调度水资源
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厦门市水利局
厦门市水利局王伟文局长作交流发言
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持续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针对辖区内河流短小、雨枯季径流差异大、枯水季节几乎断流等特点,遵循“把水留下来、让水清起来、让水动起来”的思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推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一、统筹规划。按照“再生水厂尾水为主、水库水为辅、外调水为补充、水源连通工程作为应急”的技术路线,编制完成《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和《厦门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规划》,确定全市九条溪流及相关河湖水系生态补水工程布局,逐条流域规划确定水库提升工程、河道闸坝建设和改造工程、溪流水面控制堰坝工程,保障溪流河道生态流量,提升景观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
二、项目带动。拟定“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补水项目26个,其中补水工程16项,配套水量监测工程10项,投资约13.8亿。目前已建成并通水项目7个,共11处补水口,完成投资9294万元;正在实施的项目7个,总投资3.5亿,2022年完成投资2.4亿;2023年计划实施补水项目8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马銮湾新城雨洪生态补水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建成后将利用九龙江北溪雨洪淡水资源对新城水源进行补充,实现让马銮湾水体“动”起来、清起来的目标。
三、实施成效。一是明显改善水质。2022年,厦门市主要流域6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省控小流域5个考核断面、3个以奖促治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6个城市黑臭水体均已消除。其中,翔安区日补水量约13万吨,补水前该区15处考核断面近一半为劣Ⅴ类水质,补水后15处考核断面全部达标,5处升至Ⅲ类,怀远湖1个月内水质即由近黑臭提升至Ⅲ类;同安区埭头溪实施生态补水后各监测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河道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显著提升,水质明显好转。二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污水厂提标改造后的准Ⅳ类尾水保障河道生态流量,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厦门市2021年中水回用量10075万吨,利用率达23.2%(2022年数据尚在统计);翔安区2022年再生水补水回用量达11.8万吨/日,其中用于溪流补水约11.1万吨/日。三是产生显著生态效益。在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时,同步建设安全生态水系,有效提升溪流河道景观,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同安区埭头溪在实施生态补水基础上,新建、改造11公里绿道,打造滨水缓冲带、水文化节点等,重现水清岸绿美好景象,极大提升了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服务农业灌溉需要。2022年8月,集中调度水库汛期弃水向干枯40多年的汀溪水库干渠实施跨区生态补水,累计补水超60万吨,有效提升同、翔两区六个镇街水环境质量,满足干渠周边农户的灌溉需要,给水资源长期较为匮乏的东溪流域注入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全力消除黑臭水体,建设健康美丽幸福河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谋划生成水利项目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漳州市水利局
漳州市水利局黄泽奇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河一网一平台”工作思路,积极借力省厅“三下沉”和市领导挂钩项目机制,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强化项目谋划生成和支撑带动,持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速增效。
一、项目谋划出实效。着眼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水网,谋划大水网建设支撑项目49个、总投资365亿元,全年共争取各类资金27.8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推进4座中型水库纳入国家“十四五”中型水库规划,推动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公司化运作漳州市持股方案,印发《漳州主城区生态水系连通规划方案》《全市江河湖库连通规划方案》。2023年,我们将全力配合推进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做好主城区生态水系连通项目融资,研究拟定实施方案;深化江河湖库连通项目谋划,开展峰头水库湖库连通方案论证,加快长泰湖珠、诏安哈溪水库可研报批;加力推进九龙江防洪工程芗城、龙文段前期工作,力争早开工。
二、完成投资创新高。2022年完成投资57.4亿元,占调整后计划数(55.26亿元)的103.9%,创历史新高。其中,重大项目完成35.6亿元,面上项目完成21.8亿元,新开工项目34个,完工项目13个。漳州市东南部沿海地区九龙江调水工程试验段全线贯通,将为百亿级项目(联盛纸业)的近期用水提供应急保障,同时工程一期业已开工、二期初设已获批复;漳浦县朝阳水库主体工程开工完成率110%;平和县官峰水库导流洞应急工程及引水系统先行试验段已开工,完成率101.6%。2023年,我市水利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计划完成53亿元,重点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包括:九龙江调水、漳浦朝阳水库、平和官峰水库等一批重大蓄引调水工程;龙海区西溪水闸除险加固、九龙江防洪工程等一批防洪防潮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山洪沟建设等一批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
三、创新监管促推进。紧扣“深化、延伸、覆盖”三个关键词,在实体化运作的监管办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建立“监督专员”制度,对内对外双向发力,并将监督评价结果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市、县两级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有效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提质增效,形成了水利监管“漳州模式”和“芗城经验”,获水利部、省厅充分肯定,在全国、全省推广。2023年,我们将充分发挥监管办机制效能,全面开展水利项目全过程督导服务,以高质量的监管工作推进水利项目建设上水平、提质量、出档次。
下一步,漳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按照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刘琳厅长的讲话要求,全力抓好水利项目谋划建设,为漳州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水资源保障,为全省“一河一网一平台”建设提供漳州应有的助力。
面上推进 点上发力
以高质量监督推进泉州水利高质量发展
泉州市水利局
泉州市水利局刘建兴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我市持续贯彻落实省水利厅的部署要求,聚焦河湖水系、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行业监管,经验做法获水利部监督司行文推广。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工作体系,监督工作稳步推进。强化执行力,从工作机构、计划统筹、人员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提升监督效率。一是坚持全市“一盘棋”。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监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专家库,抽调技术骨干集中办公,完善落实“每月分析、半年通报、年终奖惩”推进机制;12个县级水利部门全部成立实体监督机构,市、县两级分级负责、联动发力,推动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监督“一张网”。在常态化实体化运作的基础上,理顺综合、专业、专项、日常四个层次的监督职责,监管办与业务科室协同高效合作,明确年度11方面27项监督内容,并落实专项资金350万元、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强化监督监测,推进监督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三是强化考核“指挥棒”。将监督工作同步纳入市对县水利目标考核、局机关二级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与水利资金下拨、绩效奖金兑换挂钩,倒逼各方责任落实到位。
二、强化面上推进,综合监督见行见效。突出全覆盖,针对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加大监督力度,变点上抽查为全面督查,倒逼工作有效落实:年度完成水利投资91.74亿元,保持全省第一;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水电绿色改造等经验获水利部推广。一是高位推进。成立由处级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联络对接、科级干部分县挂钩的8个区域监督组,在每月至少2次深入基层督查、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的基础上,不定期开展特定飞检、专项督导,跟踪落实问题整改闭环。二是强化力量。综合考虑年龄、专业等因素,增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督查组成员,紧盯水库、山塘、海堤、水闸、电站、灌区渠道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在加强督查检查同时,强化技术服务和队伍“传帮带”。三是加大力度。在原有智慧河长指挥平台、水利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等数字平台的基础上,规划投资4.31亿元建设智慧水利,其中投资1570万元的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
三、注重点上发力,行业监督提质提效。聚焦出实效,找准水利工作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精准施策、同向发力,织密水利监督网。一是立足早。突出安全生产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管,早谋划、早推进,通过建立争创“大禹奖”项目库、强化点对点督导等方式,带动工程建管全面见效。水利建设质量持续保持A级行列,龙门滩全省首获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五一水闸荣获闽水杯金奖,马跳水库等2个项目获评全省标准化示范工地。二是抓得实。在全省率先推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区域监管”模式,率先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市级“图斑精细化”监管,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优化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管理方式,提升监管水平。三是有创新。继全国首创“河长+检察长”联动等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乡愁河长”,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全覆盖发动乡贤护河治水的设区市。
当前我市水利监督工作稳步开展,下一步将认真贯彻省厅部署要求,持续完善监督机构、建强监督队伍、加快监督信息化建设,切实推动我市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明市水利局
三明市水利局施明光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省水利厅工作要求,把生态理念贯穿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全过程,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致力守护闽江源头良好生态。
一、系统推进抓治理,绘就水土保持“生态卷”。一是统一规划。高质量编制三明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专项规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等技术文件,明确2025年水土保持率提升到92.82%的目标。二是创新治理。宁化县建立小流域“五+”生态治理模式,大田县开展废弃矿山“开发式治理”,泰宁县依托“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境元森林康养生态园,打造大金湖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教园;建宁县推广“果-草-牧-沼-菌”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让荒山变为绿色“聚宝盆”。三是协同联动。将“零钱”化为“整钱”集成“大钱”,“十四五”以来有效整合多部门项目资金2.33亿元,2022年市县财政安排水土保持建设专项经费1570万元。四是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酵母”作用,结合“以奖代补”项目撬动约700万元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水保建设。与“网红经济”新业态相结合,有水保项目资金参与建设的将乐龙栖山康养小镇、大田茶美人景区等被评选为全市20大网红打卡地。
二、创新机制强监管,开创水土保持新局面。一是高位推动。市政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市对县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及市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强力推动任务落实。二是优化服务。推行服务标准化格式化,开展不见面网上审批、缴费、报备,单个项目审批时间比原来缩短了10个工作日。2022年全市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58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339.46万元。三是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综合执法改革,率先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强化水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配合,通过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河长制指挥平台等信息系统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控管护体系。宁化县设立正科级水保中心,在全面封禁治理水土流失区的34个重点村组建管护队伍,有效开展水保治理和监督管护。四是分类施策。依法严格管控人为水土流失。2022年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438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421个,移交生态综合执法局立案查处2项,查处疑似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图斑526个,以高压态势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行为。
三、示范引领促提升,打造水土保持升级版。2022年宁化水土保持中心获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尤溪汤川风电场工程被评为“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我市“打造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样本”获得全国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完善生态法治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央依法治国办推广。宁化县“三举措、三模式、三联动”治理经验得到刘琳厅长的批示肯定,“精品引领、科技驱动、典型示范、全域辐射”生态示范更加明显,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和刘琳厅长讲话精神,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预防监管,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继续谱写好三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河湖长制 建设幸福木兰溪
莆田市水利局
莆田市水利局黄德元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在省厅、河长办的关心指导下,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围绕“一河一网一平台”,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抓手,坚持四水四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河湖长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木兰陂获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东圳水库获全国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仙游、秀屿、湄洲岛、莆田市分别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首批水美乡村建设优秀等次、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市。
一、高位推动,打造幸福木兰溪“新样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木兰溪治理、河湖长制工作,省委周书记来闽履新,召开第一次省委常委会研究第一份专题文件就是支持莆田践行木兰溪治理理念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省重大水利工程集中开工主会场设在莆田,省长赵龙讲话并宣布开工,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视频讲话,刘厅长介绍开工项目;全省首届幸福河湖建设交流会也在莆田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任木兰溪流域保护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实施三年行动,策划39个项目720多亿元,集成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开通水上巴士航线等“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项目,重塑荔林水乡风貌。《新闻联播》播报木兰溪十几次,肯定木兰溪是全国第一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大型人文纪录片《木兰溪》在东南卫视等播出。木兰溪示范河湖引领幸福河湖建设入选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木兰溪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市河长林旭阳市长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分享木兰溪案例。
二、机制创新,当好河湖管护“守护者”。巩固拓展全省首创河长日、流域双河长品牌,各级河湖长坚持20日河长日巡河履职,破解问题近3000个。人大政协出台助推河湖长制工作方案,成立监督专班,设立三级人大代表监督员、委员河长,共发现并整改问题400多个。探索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六方”联防联动机制,设立守护木兰溪生态司法协作联络室,推行河湖警长制,打造快立快审快判模式,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15件。探索“区域+部门+云端”协同管护机制,开展大樟溪跨域保护协作联合巡河。
三、科技赋能,跑出流域治理“加速度”。建设数字木兰溪,467条河湖水系上图,构建“岸上查、点上测、网上管、天上巡”监管体系,并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出。牵头编制省地方标准《独流入海型河流生态建设指南》发布,木兰溪防洪工程华林段通过大禹奖复核,建成12条幸福河湖、11个河湖文化公园、18个河长办标准化示范点。严格管控水域空间,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建设岸线景观福道35公里。实施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水电站清理、水源地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四个攻坚,深化面源、工业、生活、船舶污染四个治理,提升流域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入河排污口整治、水资源管理四个专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
持续做活一瓶水文章
南平市水利局
南平市水利局黄旭晖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在省水利厅和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南平水利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集体、浦城县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光泽县查处非法采砂被列入水利部正面典型案例;大力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提档争优打好翻身仗,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幸福河湖促进会、10月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河长制及水土保持治理成效,10月26日作为唯一受邀地级市,在中欧专题培训会上作实施河长制经验交流;浦城王家洲水库顺利下闸蓄水;武夷山黄柏溪引水至樟树水库连通工程荣获“闽水杯”银奖;全年完成水利投资61.86亿元,同比增长45.93%,排位全省第四。
下面,我简要汇报南平水产业发展情况。南平市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如何将水资源的生态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是南平市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的重大课题,南平市选准做活“一瓶水”的方向推动水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今年完成产值23亿元。赵龙省长专门作出批示:“‘一瓶水’要继续下功夫,武夷山的水还是不错的,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茶和水有机结合起来,讲茶必讲水”。
一、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引领水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请王浩院士牵头编制《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全面研究分析水量和水质“7+7”独特地域优势,绘就了全方位保护和4类13项绿色水产业发展的蓝图,并在2022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成功发布。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了《南平市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南平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产业规划体系;完成《南平市建阳区水资源价格与水资源交易制度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推进南平市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水权交易体系建设。
二、打造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壮大。一是做大做强水产业集群。全年水产业完成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引进8个水(酒)产业链项目,推进10个水(酒)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其中5个建成投产,产值达17.61亿元;积极推动武夷山水新增1条生产线、农夫山泉新增2条生产线,2022年产值分别达1.95亿元、2亿元。二是建设高水平水产业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水产业园区,占地1100亩,交通便利,雷公口水库优质原水直通便捷,已经引进华润怡宝、谷河山泉落户园区,总投资约15亿元。
三、积极谋划项目,夯实水产业发展保障基础。一是丰富“水+”业态。重点谋划推进总投资27.63亿元的崇阳溪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构建崇阳溪山水人文保护及绿色发展廊道,完成《福建崇阳溪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的方案修改,计划本月送省水利厅行业技术审查。二是提升供水品质。全面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41亿元、占年度任务的347%,建成输配水管网1206公里,建设规模化水厂7处,受益人口32.8万人。推动武夷山与建阳两座日供水10万吨的大水厂供水主管网互联互通,实现跨县域水资源调配。三是不断加强保护。制定出台《南平市建立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保护联动机制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联防联动和督导考核等三项机制,明确了治水任务和目标,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治理,保护源头活水。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今天会议,特别是这一次会议刘琳厅长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全省“一河一网一平台”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奋力为全省水利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员上 奋力冲
实现水利投资“再加码”建设“又提速”
龙岩市水利局
龙岩市水利局曾佑繁局长作交流发言
龙岩水利系统始终把项目作为水利工作抓手、作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一年来,在省厅的关心和指导下,以“殚精抓项目、竭虑创品牌”为工作主题,以“一网二水三提升”为工作重点,以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全员干项目为工作方法,水利投资同比去年大幅增长。2022年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68.28亿元,占年初计划47.98亿元142.31%,占调整后计划66.56亿元的102.58%,同比去年增长47.38%。完成总量全省第三,投资增量全省第二,投资增幅全省第三,重大水利项目开工数全省第一。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实行项目推进责任制,全员干项目。
一、齐心协力,科学编制投资计划。一是全面梳理。提前2个月编制2022年投资计划,经县级摸底、市局科室初审、形成初稿、市县联审、党组会研究定稿等环节最终确定。二是分类编排。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01项,分为重中之重项目9个、重大水利项目86个、面上水利项目6个三个层次。三是及时跟进。在省厅部署调整投资后,迅速组织各科室和各县对全市项目进行梳理,并经局党组充分酝酿最终确定。
二、全员上阵,攻坚克难推进项目。一是对应配置力量。重中之重项目采取局党组成员作为负责领导,加若干工作人员的力量配置,重大水利项目采取1名挂钩领导加1名责任干部的力量配置,面上水利项目采取业务分管领导挂钩,每个项目安排1名责任干部的力量配置。二是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靠前指挥调度,确保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加强沟通协调。挂钩干部与县水利局、项目属地政府、业主等加强日常沟通,及时了解情况。
三、问题导向,着力破解要素难题。落实省厅历次调度会精神和挂钩厅领导吴深生副厅长调研要求,开展“要素保障服务月”活动,出台“扩投资、稳增长、保态势六条措施”,对用地用林、生态红线等要素问题,涉及县级的由挂钩领导协调分管县领导解决,涉及市级其他部门的由局领导协助协调,涉及省级以上层面的,指导地方运用省重点项目、省厅“三下沉”等渠道上报解决。
四、建立机制,汇聚合力确保成效。一是每月必到场。挂钩干部每月深入一线促进度、验质量、解困难、作服务。二是季度分析推进。每季度召开专题会,挂钩干部逐一报告项目情况。一年共开展要素保障季、项目开工季、进度提速季、冲刺收官季四次活动。三是半年通报进展。每半年向各县领导通报投资完成情况,在传导压力的同时争取支持。四是全年总结评估。年终召开总结会,梳理成效,查找不足,为明年项目工作打下基础。经过一年的全员干项目,101项项目均完成既定目标,35个重大水利项目提早3个月开工,6个重大水利项目提早1个月开工,13个项目基本建成,同时也锻炼了一批能抓、会抓项目的干部。
五、强化考评,看项目成效“论英雄”。一方面,将各地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市对县目标任务考评体系,奖优罚劣。另一方面,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职务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重要依据。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刘厅长的指示要求,坚持全员干项目工作法,重点实施“一网二水三提升四加强”,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
还水于河 守护生态底色
宁德市水利局
宁德市水利局张宁局长作交流发言
去年以来,宁德市坚决整治农村小水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增强绿色发展新优势,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期间,水利部、省水利厅领导多次莅宁指导,宁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将所有水电站纳入线上考核,市县两级财政专门安排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退出水电站162座、停运3座、合并4座。去年11月,剩余451座水电站当月生态下泄流量达标率已达99.1%。并率先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治验收工作。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高举“党旗红”,持续压紧压实责任。一是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分管副市长每周召集会议研究推进,各级各部门强化合力,逐站分析问题,制定整改明细表,严格落实整改主体责任。二是专班推进。成立整改督导工作专班,抽调相关部门和各地骨干集中办公,定岗定责推进整改。县级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成立专班开展工作。三是追责问责。成立市级联合调查组,针对免考审核不认真等各类问题开展调查,问责处理相关人员。
(二)致力“水电绿”,攻坚难点堵点问题。一是攻坚生态问题整改。狠抓50座供水灌溉电站整改、29座“串珠式”电站整改和媒体曝光12座减水断流电站整改,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省环保督察办发函解除我市水电站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黄牌”警示。二是攻坚小水电清理整治。全覆盖编制“一站一策”方案,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协同赋能、合力整治,2017年以来共退出236座,占比达34.2%,还水于河。同时,率先完成全市验收。《八闽快讯》多次刊发我市典型经验做法。三是攻坚“绿色水电”示范创建。积极推动绿色小水电示范创建,增强绿色发展新优势,5座电站获水利部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称号。
(三)守护“水利蓝”,巩固提升整改成效。一是以“河湖长制”强化社会监督。将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纳入河长制季度明察暗访量化评价,组织河道专管员、各级河长开展河道巡查、明察暗访。全覆盖设置水电站监督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以“互联网+”推动物业化管理。全域推行农村水电生态流量监控物业化管理新模式。优选第三方,建立集数据看管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管理由“分散”变“集中”。实行“云监控”,监管由“静态”变“动态”,运维由“定期”变“实时”。三是以“法治手段”加强生态监管。严格按“监管办法”对生态流量执行不到位的水电站,依法依规采取解网、罚款等措施责令限期整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夯实整改成效。保持高压态势,按省市部署要求,对标对表,查缺补漏。要求相关县(市、区)深入做好退出后续生态修复工作。
(二)健全整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水电站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强化物业化管理,确保生态下泄流量执行到位。继续落实“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加强监督执法,确保问题不反弹。
(三)推动水电绿色发展。鼓励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推动小水电站转型升级,探索开展河流生态改造示范河段,做到生态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标准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江涛局长作交流发言
2022年,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指挥下,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年初计划完成投资2.5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76亿元。南部水厂二期扩建完成,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由10万吨扩增至15万吨,新铺设输配水管超100公里,主岛各村的管网完善及连接工作正在全面铺开,北部水厂、南北原水连通管道、水源地建设、离岛供水等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23年“一闸三线”通水前,可基本实现主岛城乡供水一体化。
一、统一谋划,以规划统领建设。我区已编制完成《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并通过省水利厅评审和区管委会批复,将实现“三横两纵一环”的网格化供水管网并向偏远及离岛延伸的全面覆盖目标。在网格化供水主管网的基础上,将再分别延伸上百条通村支管,将市政自来水输送至各个村,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二、多方筹措,保障项目有序推进。为有效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有序推进,我区多方筹措,积极争取省级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省级专项债、基金,截至目前,2022年供水一体化项目资金共到位9.77亿元,基本可覆盖2022年至2023年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三、筑巢引凤,引入资金助发展。2019年12月30日,省水投集团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水务一体化合作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使实验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合作协议规划总投资约53.4亿元,省水投集团配资60%,区水务出资40%(以固定资产为主)。目前,水务一体化拟签约深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四、建立机制,全面协调项目建设各项问题。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我区建立以区分管领导牵头召集的周例会协调机制,重点推进、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工程建设相关问题,督促项目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已组织召开城乡水务一体化周例会22次,共协调、督办完成事项174项。
五、加快建设,引得进供得出用得上。引得进方面,我区正在实施的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项目被列入全国172个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工程总投资7.04亿元。我目前,平潭段项目已基本完工,并做好与福清段对接的准备。通水后,将新增岛外调水能力75万方/日。供得出方面,我区全面提升制水能力。扩建南部水厂,将制水能力从原有10万吨/日提升至15万吨/日,满足近期主岛用水需求(预计约12万吨/日)。用得上方面,小水接大水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正在开展立户通水准备工作。同时,为实现全区供水一体化的目标,我局正在加快推进离岛供水工程建设。
六、推进“最后一公里”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在“一闸三线”工程正式通水前,乡村实现市政管网供水为主、机井备用的“双保障”格局。2020-2022年,省级以上共补助抗旱资金912万元,用于增设机井及完善配套设施。我局每年委托区水质检测中心,对在用机井进行全面水质检测,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