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工党:
《关于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 深入推进水资源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的建议》(20231038号)由我单位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筑牢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保障屏障。近年来,我厅和生态环境厅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统筹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深入推进水资源有效保护。在全国率先实施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累计建成安全生态水系5941公里;率先落实农村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累计退出老旧水电站1310座;水土保持工作全国考核年年优秀,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程)数量全国第一,水土保持率从2012年的90.05%上升至92.63%;河湖长制工作全国领先,成为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的唯一省份,连续4年开展河湖“健康体检”。全省上下围绕“有河有水”目标和要求,以闽江、九龙江、霍童溪、木兰溪、筼筜湖等为重点,推动美丽河湖建设,不断强化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落实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要求,提升河湖生态用水保障水平。2021年宁德蕉城霍童溪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木兰溪治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本,筼筜湖治理成为厦门特区人水和谐典范,福建逐步实现了从“水患河”到“幸福河”的历史飞跃。
二、培育水文化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培育发展“水利风景区+”的新业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水利风景区数量稳步增加,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水利风景区+研学、科普、体育、康养、农业、红色教育”等多业态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如沙县马岩生态园的“水利风景区+康养”、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水利风景区+茶叶”等,成为地方政府开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深度融入了我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我厅投入4000多万元,持续支持水文化建设项目,建成了一批水文化展示设施,挖掘出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黄鞠灌溉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河湖文化遗产;建设了东圳精神展示馆、惠女精神展示馆等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水利精神教育基地,莆田东圳水库等4家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传承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打造了永春水生态文明建设展示馆、长汀水保科教园等一批科教宣传园地,为“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增添了水利元素。
三、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全民节水氛围。一是依托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长廊、展示牌、标语,以及建设河长制公园等多种方式,开展水科普及“爱水、节水、护水”宣传,并与河长制工作结合,调动群众参与爱水、护河的积极性,如永春推行“河小禹”志愿者参与景区护河行动。二是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开展“青春相作伴 节水八闽行”青年志愿服务三年专项行动,通过“六百”系列节水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动引导全省水利系统青年干部和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小学生和企事业青年积极参与节水护水志愿服务,推动提升全社会节水护水意识。三是在中国水利报社开设《节水行动 福“见”成效》栏目,福建水利微信公众号开设“福建节水宣传进校园”专题,抖音、微视等“福建水利”视频账号开设“坚持大节水理念”专题,策划拍摄了《节水行动、福见成效》《高校节水有点甜》等节水宣传片,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贵党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持久水安全、先进水文化的显著需求为目标,一是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并重,聚焦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切实提高水资源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一批“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二是继续打造高质量水利风景区,在提升景区品质的同时,发挥好水利风景区作为优质水资源、水生态开发利用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培育发展新业态,推动产业发展的互融共促。三是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将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节水制度、政策、技术、管理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切实推动用水方式转变。
感谢贵党对我省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叶 敏
联 系 人:方建瑞
联系电话:13599448415
福建省水利厅
2023年7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PDF文件可直接使用非IE浏览器阅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