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不久前,国新办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而莆田以更优成绩作答:每2度电就有1度绿电。截至2024年底,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632.9万千瓦,占比68.1%,清洁能源发电量126.6亿千瓦时,新能源装机占比36.9%,居全省第二。
从蔚蓝海域到连绵山峦,从厂房屋顶到田间地头,多年来,莆田全方位、多维度布局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绿电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绿电成势 多元布局
近日,莆田新能源版图再落关键一子——晶鸿涵江兴化湾3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开工。该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复合开发模式,预计年均发电量达4.8亿千瓦时,未来将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百威雪津啤酒、华兴玻璃等重点企业输送稳定绿电。
当前,莆田风电、光伏装机容量仍在持续攀升,形成多元能源发展格局。
山体深处建起“超级充电宝”。抽水蓄能电站是通过水在升降间实现电能、势能互相转化,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平衡器”“调节器”。仙游是全国少有的拥有“双抽蓄”电站的县区,其中,作为福建省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的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已于2013年投产,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而目前处于施工阶段的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400兆瓦,预计2027年实现首台机组发电。
海面上立起“风车矩阵”。莆田拥有“全国少有、全省最优”的海上风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2004年,南日岛风电场一期项目建成投运,总装机规模1.615万千瓦,成为当时福建省最大的风电场。此后,中闽海电、龙源风电、福能风电等国内风电龙头企业纷纷布局莆田,推动区域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目前,莆田已投产6个海上风电场,风电总装机规模达248.6万千瓦,较2004年的起步阶段增长154倍。
滩涂上长出“绿电森林”。全省首个单体最大的创能涵江兴化湾10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和国投电力北岸东乌垞A区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相继并网,“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模式使亩产效益倍增。
莆田绿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更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协同共进,为“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绿电赋能 应用升级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莆田绿电发展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提升”。绿电应用场景从单一发电向多元用能跃迁,逐步渗透至海岛供电、产业生产、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绿电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湄洲岛上建成了福建省首个多端互联低压柔性微电网,并投用全国领先的海岛级光纤差动自愈配电网,实现电网故障自愈时间从“秒级”到“毫秒级”的跨越,保障了海岛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满足了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广泛接入的需求。
2024年,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拥抱绿电,实现绿色生产。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利用15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空间,打造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达15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福建海峡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年发电量58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00吨。这些案例证明,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的推广,正帮助企业将用能成本转化为绿色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尽管莆田在产业绿电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在“零碳园区”建设上率先突破:宁德时代斥资80亿元打造的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产业园落户山东垦利,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的零碳产业园在东营开工建设……这些案例表明,在碳中和浪潮下,绿电的价值正从“成本项”转变为“利润项”,“零碳园区”已从概念走向实践。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鼓励建设运行绿电直连项目。
对于坐拥绿电“富矿”的莆田而言,新政恰逢其时,为区域绿电应用升级打开了政策“窗口期”。
绿电创新 聚势前行
乘东风,逐“绿”前行。莆田加快推动能源消费从“用上电”向“用绿电”深度跃迁,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掘金冷能“新蓝海”。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莆田现场签约LNG冷能利用示范园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冷能梯级利用,布局冷能耦合空气储能、干冰制造、预制菜、冷库、算力中心等项目,拓展新能源模式。
传统煤电“绿色突围”。“双碳”目标下,作为全省首家投产即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火电厂,国投湄洲湾火电厂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成为环保建材企业优星欧派的生产原料,机组排汽热量则回收用于全国首个年产10万吨海水提钾项目。今年7月,该厂第三发电厂2×660兆瓦机组项目开工,未来将打造成循环经济热力产业园区。
开启资源“第二矿山”。今年3月29日,位于涵江区的循环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开工。依托全球领先的“纺织品—纺织品”原级利用再生技术,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5万吨绿色循环功能性新材料和10万吨高端纺织面料,形成“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再生面料”的一体化产业链。
从冷能利用到煤电转型,再到资源循环,莆田正通过多产业协同,构建覆盖“生产—消费—回收”全链条的绿色低碳体系。
如今的莆田,绿色名片愈发闪亮: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永荣科技、百威雪津、华峰新材料、三棵树等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莆田正以绿色为笔、创新为墨,在木兰溪畔描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