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宁德时代的储能技术为海岛注入清洁动能,当晋江鞋服企业凭借碳足迹追溯赢得国际订单,当南平的竹海茶园成为“绿色聚宝盆”,福建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让生态红利切切实实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增量”。
2025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出台,福建的绿色实践迈向系统深化。从企业到产业,从城市到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愈发清晰,一场从“旧肌体”到“新细胞”的质变正在发生。
宁德时代:
技术领跑构筑零碳根基
“世界良港,舍此无他。”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这样评价宁德三都澳。百年后的今天,这片海域见证的已不仅是港口之兴,更是一场绿色产业的深刻变革。
在宁德时代的带动下,从材料研发到电池回收的完整生态圈,一个以头部企业为引擎的绿色产业链正在形成。
“我们致力于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宁德时代可持续发展总监潘学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目标正通过系统性创新稳步推进。2024年,宁德时代核心运营基地零碳电力比例从2022年的26.67%提升至74.51%。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已建成10座零碳工厂。
在技术创新最前沿,钠离子电池的突破尤为瞩目。“钠元素在地壳中储量达2.3%,是锂的400倍以上。”潘学兴介绍,宁德时代的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支持5C快充,循环寿命突破1万次,“生产每度钠电电池的碳排放比锂电最高可降低60%”。今年9月,钠新电池成为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动力电池;2026年将实现批量交付。
循环经济体系同样展现创新深度。通过子公司广东邦普的定向循环技术,宁德时代实现了镍钴锰综合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3.8%。2024年共回收废旧电池12.9万吨,“再生”1.7万吨锂盐,真正实现“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的循环经济。
赋能八闽:
绿色技术润泽民生
技术创新最终要惠及民生。宁德时代的零碳实践,正在福建各地书写着科技赋能生活的美好故事。
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一座零碳茶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2024年11月,宁德时代参与建设的“下党零碳示范基地”落成。该基地由零碳茶馆以及光储充放智能充电站组成,是宁德时代以零碳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全场景零碳生态示范样本的首次尝试。通过屋面光伏与智能微网管理,这里的光伏板不仅满足用电需求,更成为“会呼吸的建筑皮肤”。基地每年发电5.5万千瓦时、减碳54.8吨,让当地茶叶因零碳认证实现价值提升,村民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
“电动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在陆路,使用宁德时代骐骥换电解决方案的车,每辆车全年可减排约13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辆车全年跑10万公里来计算,对比油车单公里节省0.62元,司机年增收可达6万元;在海上,“屿见77”纯电动客船开启厦门海上旅游绿色新篇章。潘学兴透露,骐骥换电目前已在11条干线布局换电站,预计2030年将建成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的换电网络。
偏远海岛迎来发展新机。在宁德市霞浦县东南海域的西洋岛,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不仅解决了供电不稳定的难题,更激活了海岛经济。渔民们现在可以就地加工海产品,收入实现翻番。除了西洋岛,宁德正加快建设北礵岛、浮鹰岛、台山岛等零碳海岛,让偏远海岛也能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今年1月,宁德时代与福州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探索“零碳城市”建设。双方将在产业、能源、交通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宁德时代与福州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产业转移,成为基于创新链布局的价值重构。正如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雪雄所言:“头部企业正在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黏合剂’。”
晋江制造:
绿色转型重塑竞争力
晋江,这个以“中国鞋都”闻名的制造业重镇,正用绿色画笔重新描绘发展底色。
2021—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14%,超额完成泉州市下达的“十四五”时期下降15%的目标。
数字背后是扎实的行动。近年来,晋江共获得国家、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01家次,其中国家级32家次、省级69家次。华宇织造公司等26家绿色工厂、七匹狼公司等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入选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晋江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入选工业园区低零碳创建试点评审名单。
在安踏集团智能工厂,每条生产线都配备了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碳足迹追溯系统,一双运动鞋从原料采购到物流运输的碳排放都可精准测算。
绿色转型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晋江全面推广集中供热,有效消除了燃煤小锅炉的安全隐患;广泛利用分布式光伏,全力挖掘绿色消费潜力。2025年1—7月,晋江光伏发电量达5.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72%。更重要的是,绿色成为新的竞争力。晋江鞋服产品凭借碳足迹追溯赢得国际市场认可,订单量增长40%。
福建路径:
系统布局引领绿色变革
福建的绿色转型绝非零敲碎打,而是一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变革。2025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统筹山海资源,建立“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治理体系;紧随其后,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需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3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两大政策锚定“生态强省”目标,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植于经济肌理。
在空间布局上,福建以“山海协同”破题,一方面完善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另一方面支持福州、厦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陆海资源联动。同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引导海洋产业向深远海布局,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以南平为例,“三茶统筹”通过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建成绿色生态茶园超48万亩,全域禁用化学农药,推动茶叶品质提升,茶旅融合带动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此外,南平依托643.5万亩毛竹林打造“一核两翼”竹产业格局,全产业链产值达528亿元。“武夷竹立方”品牌估值突破200亿元。
二十载实践,“两山”理念已深深镌刻在福建的发展基因中。从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到打通“两山”通道的制度创新,再到如今绿色动能全面赋能产业升级——福建完成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修复到赋能、从试点到体系的深刻变革。
站在新的起点,福建正以“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格局,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探索。福建生态红利,必将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百姓的“幸福增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多的福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