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编者按:太湖流域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流域内各省市针对防御流域大洪水和台风暴雨期间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防洪保安需求提升,加快推进流域防洪骨千工程建设,持续完善流域片防洪工程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本期专题深入介绍太湖流域系统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和提升防洪减灾体系综合韧性的规划思路、建设举措、进展成效等,敬请关注。
太湖流域片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全国经济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承担着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任务。提升流域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对全面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助推流域片各省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流域片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太湖流域片包括太湖流域和东南诸河,其中太湖流域面积约3.74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东南诸河区面积约20.93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大多源短流急,独流入海。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三面滨江临海,地势低平,雨多面广,易遭受洪涝灾害。太湖流域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24年以全国0.4%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4.9%的人口和10.1%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太湖流域治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积极发扬团结治水精神,坚持流域“一盘棋”,开展系统治理,历经两轮治太行动,打通了太湖洪水出路及北、东、南三向洪水外排通道,流域洪水外排能力和太湖调蓄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利用太湖调蓄”的流域防洪治理体系。
在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内部区域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外围以江堤海塘为防洪(潮)屏障,内部以环湖大堤、流域骨干引排通道、上游水库等治太骨千工程为主体,区域骨干引排通道为补充,重点城市包围及平原圩区为自保单元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流域、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城市城镇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在抵御2016年流域性特大洪水、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以及历次台风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稳定运行。
东南诸河位于东南沿海,受暴雨、台风及高潮等影响,洪涝潮灾害多发频发。近年来,东南诸河独流入海河流以流域为单元,大力推进上游控制性枢纽、中游河道堤防、下游平原排涝和防潮工程建设。钱塘江、闽江、瓯江等流域初步建成上游以新安江、湖南镇、水口、古田溪、紧水滩、滩坑等大型水库为骨干、中下游干支流堤防拦挡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形成“上蓄、中防、下泄、外排”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保安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已建的流域水利工程体系,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有效应对多次春汛及“梅花”“轩岚诺”等台风侵袭,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
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针对近年来防御流域大洪水和台风暴雨期间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环节,以及防洪保安需求提升、极端天气频发的新形势新要求,太湖流域片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持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为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流域片省市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安全根基。
太湖流域按照“蓄泄兼筹、扩排增效、洪涝同治、科学管控”的防洪治理方略,以扩大外排能力为主要手段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以强化圩区科学管控等为重点,系统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利用河湖调蓄,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协调有序”的流域防洪总体布局。加快完成上一轮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吴淞江、太浦河后续、望虞河拓浚3项太湖洪水外排骨干工程。同时,实施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流域骨干工程。扩大流域洪水外排能力方面:一是北排长江持续提升骨干河道排江能力,并增加泵排能力;二是南排杭州湾新开排海通道和提升现有骨干河道输水能力;三是东出黄浦江增设河口挡潮闸并研究新辟扩大东南排新通道。强化圩区科学管控方面:推进圩区达标建设的同时,实现圩区智能化管理和调度,保障流域内城镇、农田等重要保护对象防洪除涝安全的同时,发挥圩内水域调蓄作用,促进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协调有序。
东南诸河以流域为单元,按照“泄蓄挡兼施”的思路,构筑流域防洪(潮)工程体系,有效提升区域洪潮涝灾害防御水平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以防洪水库、河道堤防、河口综合治理、海堤等工程为重点,推进镜岭水库、上白石水库、莲湖水库、丰乐水库改扩建,闽江干流、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甬江防洪治理,浙江海塘安澜、福建沿海防潮等工程建设,扩大水库洪水调蓄空间,畅通流域区域洪涝水下泄通道,健全防潮手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