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一河生机随水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5-02-14 16:1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春日,北京市温榆河公园里踏青的市民流连忘返;

  夏日,陕西省富平县复涌的古泉滋养着千亩荷塘;

  秋日,“喝上”塔里木河“生态水”的胡杨林生机盎然,变身金色海洋;

  冬日,山东黄河三角洲芦荻“飘雪”,候鸟翩跹,频现“鸟浪”壮观景象……

  “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四季更迭,一个个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图景流转,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描绘的美丽中国画卷,增添了丹青妙笔。

  江河胜景映衬时代之美,江河之兴折射国家之兴。

  2024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引领下,水利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建构河流伦理,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持续做好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水文章”。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复苏——

  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

  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在于流动。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是建构河流伦理的具体举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保障我国水安全的必然选择。

  “建构河流伦理,就是要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语气铿锵。

  2024年5月,在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中国水利部发布了《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英文版),再一次把河流伦理的概念推到世界的聚光灯下。

  从“一盘棋”布局到“点线面”推进,这一年,一曲河湖复苏的绿色颂歌在神州大地上唱响——

  这是一次次关于未来的谋划。水利部党组举全行业之力、全部之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李国英部长先后召开部长专题办公会、部务会专题研究;水利部对88条(个)河(湖)组织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多次召开视频调度会,会同相关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河一策”保护修复母亲河。

  这是一份份关于协作的部署。七大流域召开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对母亲河复苏行动作出部署;多个省份总河长主持召开总河长会议,签发省级总河长令,部署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

  这是一场场关于连通的接力。稳步推进初始水权分配,扎实开展生态流量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严格取用水总量管控和取水许可限批,实施河道整治与水系连通……水利部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以流域为单元综合施策、系统施治,凝聚起推动母亲河复苏的澎湃合力。

  2024年9月3日,断流近26年的西辽河干流水头首次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城区,沿岸百姓纷纷闻讯赶来,追着水头拍照记录。

  “断流这么多年终于来水了,心里特高兴,希望长年有水!”通辽市民李振忠难掩兴奋与喜悦。

  这一年,88条母亲河中有74条实现全线贯通,有5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另外9个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积得到有效保障,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河湖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看大江大河,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穿行于戈壁大漠的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

  看华北大地,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从2017年的170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华北明珠”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海河流域告别“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历史。

  …………

  一条条铭刻着浓厚乡愁的母亲河,穿越数十载时空,翩然回归,润泽大地,流向充满无限生机的未来。

  呵护——

  让河湖永葆生机活力

  从2015年就开始,65岁的摄影爱好者胡文晋经常在汾河岸边拍鸟。他发现,汾河边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多,品种逐年增加,很多“旅鸟”变成“留鸟”,长期在这里“安营扎寨”。

  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以母亲河为载体,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清淤疏浚、生态补水、建设文化景观等措施,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加快打造幸福河湖。翩飞的候鸟见证生态之变,古诗中描绘的“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照进现实。

  母亲河,需要精心呵护,方能永葆生机活力。

  这一年,各地推动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稳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确保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从严从实,管控岸线——全国七大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岸线功能分区全部纳入“全国水利一张图”,全国河湖岸线规划体系基本构建,岸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重拳出击,整治乱象——充分利用高分辨卫星遥感等手段,纵深推进清理河湖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共清理妨碍河道行洪、侵占水库库容等突出问题4万多个,广东增江红色水乡、湖北长江学堂洲等重大违建全部拆除。

  以法之名,协同作战——依托黄河保护法和长江保护法,流域各地坚持依法治水,先后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水行政执法+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纵深推进,水行政执法质效进一步提升。

  强化水土保持,对减少河湖泥沙淤积、涵养水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水利部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及东北黑土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中央资金199.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万平方公里,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江河湖库畔,“幸福”一词,由更多的治水笔墨作注脚。

  在浙江,“浙里亲水圈”地图上线,“人水和谐亲水圈”让群众走进水空间,学习水文化,享受水生活,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福建木兰溪,“水上巴士”激活生态“绿心”价值,福道串联荔林绿带、美丽乡村,“口袋公园”让人们开门亲水、推窗见绿。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我每天都来逛两圈,心情美得很!”家住陕西富平县石川河畔的魏美玲感叹。地处渭北“旱腰带”的缺水小城,因“治水﹢”增水增绿变了模样。

  一条河扮靓一座城,映照人民群众宜居和美的幸福生活。2024年,通过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全国新建成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680条。

  共生——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以前大家都想往城区跑。现在这里水清景美,发展前景广阔,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侯红珍家住滹沱河支流太平河边,57岁的她之前从没想到,有一天家门口竟这样热闹。

  滹沱河与太平河交汇处的太平河城市片区,被规划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拥河发展”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一度断流40多年的滹沱河在重泛清波后,跃变为城市的生态走廊和经济动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集聚成势,乡村旅游新业态依托河湖蓬勃发展。

  一条河的绿色蝶变,带动一座城的绿色发展。

  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是建构河流伦理的核心理念。随着母亲河复苏行动和幸福河湖建设的深入推进,江河生态“含绿量”增加,流域发展“含金量”提升,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诗篇。

  幸福河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湖北莺河,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村民们利用自家土地和房屋,改建民宿和农家乐。“每到节假日的时候,生意都非常火爆。我们也会努力做出美味佳肴,让大家在这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农家乐老板全兴忠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天津,东丽区建成东丽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宝坻区潮白新河沿线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北辰区依托圆梦湖开发曙光水镇项目成功举办海河音乐节、龙舟赛等文旅文娱活动,最大程度释放幸福河湖效益。

  生态“好水”激活经济发展“活水”,江河之上,跳动着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脉搏——

  江苏永安河,好风景引来“金凤凰”。沿河培育多元业态的经济产业融合示范带,成为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水绿融合、智造集聚的综合生态空间,富民增产的生态红利逐步显现。“环境提升了,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武进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局交通水利科科员孙磊说。

  在广东广州,以水为媒、碧带为纽,“水经济﹢农旅文工体科融学”融合发展蓬勃起势,汇聚起龙舟赛艇、休闲康养、滨水文旅、露营研学等多种新业态,形成水主题鲜明、水文化清晰、水经济多元的水域岸线经济带,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征途永不止步,生态行动加速升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拓宽——

  浙江衢州市郭塘村集体依托幸福河湖水资源优势,向县农商银行申请“水美”幸福河湖贷,破解村集体资金短缺难题,助力打造水美网红村。

  贵州在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中,新增了水量达标要求,探索水质和水量双向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担流域治理成本。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越来越多的城乡之美被碧水激活,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笑意。

  碧水长流幸福来,业兴人和新篇起。以治水起笔,以高质量发展落笔,水利人将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笔,蘸“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墨,勾勒更多人水和谐共生的锦绣图景,为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作出更大的水利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