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网:坚持节水优先 建设美丽新罗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4-10-30 10:13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龙岩市新罗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总面积2678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总量27.7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利用总量约3268立方米,略低于龙岩市平均水平。近年来,新罗区提高管水、治水、节水、护水水平,推动节水工作贯穿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成为福建省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高位推动 联动发力

  构建科学高效管水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调整,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高效完成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细化责任落实。先后出台《新罗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新罗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原则,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等“5定”方式,建立详细工作清单,实行挂图作战,确保节约用水各项工作有效落地。

  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节水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以及推行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节水评价等各项举措,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精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形成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形成全区统一高效、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精准施策 靶向发力

  开展重点领域治水行动

  深耕单位节水建设。用好用活节水型企业、公共机构、小区、农业等重点领域,以点带面,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新罗区投资650万元,建成公共机构、居民小区、高校等85个节水型单位;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将节水载体建设延伸至乡村,建成节水型农村2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1个;积极推进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行动,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被评为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

  深挖企业节水潜力。积极推进化工、医药、纺织、采选等重点用水行业创建节水型企业,推动华润水泥(龙岩雁石)有限公司、福建天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重点用水企业完成节水型企业创建,发挥节约用水带头作用。福建天泉药业有限公司科学制定节水措施方案,积极打造节水型标杆企业,实现水循环利用率达91.5%,年减少取水10万余吨。

  深化基建节水作用。新罗区投资5.1亿元,新建坪坑水库1座,增加库容1611万立方米,解决2130亩灌溉和10万人供水问题;新建万安溪引水工程项目1个,总投资15.87亿元,日供水量20万立方米,大大缓解龙岩中心城区供水紧张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供水主管铺设300余公里,加大主城区供水管网改造48.5公里,公共管网漏损率降至8%以内。

  刚性约束 持续发力

  开创全域高效节水局面

  做实硬指标管控。摸清各区域各流域可用水量、可分配水量,建立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指标体系;落实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行业水资源用途管制,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取水许可进行严格审批,将用水控制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做深取用水管理。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以定额管理为基准,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加强对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规范取水行为,促进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健全节水法规和考核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计量监控能力建设,提高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目前规模以上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100%,所有工业用水计量率100%。

  做细数字化监督。紧盯上级水资源监管平台发布的监测信息,强化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预警;全面完成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改革,实现“一网通办”;完成91套规模取水户取水计量全部在线接入,实现取用水情况实时监控到位。

  强化宣传 共同发力

  营造上下一心护水氛围

  凝聚共识。在将节约用水纳入单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各单位之间的节水联动,动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民间组织等参与,持续挖潜企业节水动力,推动形成“机关单位+第三方志愿队伍+企业”的节水合力。

  完善阵地。新罗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福建标致矿泉水有限公司分别建成节水展厅和标致水博馆,为节水宣传和教育实践提供阵地,开馆以来已接待上千团体七万多人;将节约用水教育纳入新罗区学校教学内容。

  扩大宣传。持续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开展系列节约用水宣传,扎实推动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六进”活动;不断健全听证、举报等公众参与制度,对涉及群众用水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营造人人节水、人人惜水、人人爱水的浓厚氛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