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新网:马永彬:以大格局推动大治水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4-07-09 10:1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河长名片

  马永彬

  龙岩市武平县副县长

  中山河流域河长

  写好一篇“水文章”,恢复老城区青绿本色;

  绘就一幅“生态卷”,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这是时代给予马永彬的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美。为了这份美,自2021年以来,马永彬围绕龙岩市武平县的“水文章”“生态卷”进行了一场两年多的持久战。

  “战场”是武平县城区的主河道平川河、中山河等。平川河是中山河(流经江西、福建、广东)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武平万安镇贤溪村挡风岭,流经县城区万安、城厢、平川、中山等乡镇,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河长31公里,是武平的“母亲河”。

  然而,这条“母亲河”过去水质却常年不达标,影响当地的人居环境,成为流域内村民的“心头病”。

  于是,作为当地副县长,又是河长的马永彬,当仁不让,带着一腔民生情怀和一份治水良方,从此奔波于“管河治水”的新战场。

  治水 敢于“亮剑”

  马永彬相貌儒雅,说话缓而有力,仿佛对河道所有的事情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胸有成竹来自他无数个日夜对流域巡查、调研,基于此,他对河道的问题总能从容应对。

  针对平川河水质常年不达标的问题,马永彬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流域水体保护、河流岸坡防护……一下子让治河工作有了方向,同时,在这套“组合拳”中,发现问题能及时、从容应对。

  比如,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马永彬发现,地下管网错综复杂,雨污管网错接、乱接、漏接等问题,影响了平川河的水质。马永彬立刻对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采取“总体规划、分片治理、分年实施”推进,以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抓手,通过多元并举、精准溯源、合力并进、同向治污、靶向治理、补齐短板等方式推进水环境治理。这一方法,有效地提升城区排水能力、污水收集率、污水进水浓度,促进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不久后,平川河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以上。

  除在雨污分流上做文章外,马永彬对污染源的治理,也是他治水布局中重要一环。比如生猪养殖面源污染治理。

  2022年7月起,担任中山河流域河长的马永彬在多次走访调研后发现,生猪养殖面源污染是该河水质的“头号杀手”。

  可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并非简单地一拆了之、一禁了之,而是要更多地考虑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怎么解决?他以结果为导向,找对策想办法。

  一方面,他在禁养区敢于“亮剑”,强制拆除;另一方面,他持续全面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逐步提高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水平粪污资源化技术的利用,实现养殖场“零污染、零排放、可循环、纯生态”养殖目标,引导建设生态养殖模式。

  以生态大格局治水,让马永彬的治水办法层出不穷。他发现,巨菌草除了作菌料,还能做饲料,同时还是水土保持的优良草种,能有效吸收养殖污染产生的氨氮、总磷等污染。于是在武平县大力推广巨菌草等种植工作,新建了一批生态塘、氧化塘,探索“以草治污、以草治水”生态治水新模式,从源头上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套生态“组合拳”下来,区域内河流一改原先脏、乱、堵的现象,武平县也恢复了水清岸绿的应有面貌。

  福水 打造样板

  县城“青绿”本身的恢复,也让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武平县也趁着生态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利用水生态优势,策划实施一批文旅产业项目, 致力打造以水为主题的景观。

  对于马永彬而言,不仅要做好“水文章”,还要做活“水系+”。为此,他研究制定了《武平县打造中山河幸福河湖样板实施方案》,谋划水污染防治、河湖生态修复、水生态景观、水文化建设、管护体系建设项目12个。截至目前,武平县已基本实现“安全、健康、生态、美丽、和谐”的“幸福河湖”样板。

  这样的经典样板很多,比如武平千鹭湖。千鹭湖素有“千亩湿地、白鹭天堂”之称。此前,为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破坏问题,马永彬围绕“截、清、治、修、管”的治水五字方针,综合实施环境整治、红线保护、水系连通、品牌打造等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千鹭湖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展现“鸟在水上飞、林在水中生、鱼在水下游”新画卷,为湿地生态治理修复提供经验借鉴,该案例也在2023年被列为全省第一批、龙岩唯一一个美丽河湖优秀典型案例。

  还有中山河流域阳民村的“水墨阳民”示范村样板。

  该样板坚持以“水”为基底,以“竹”为特色,依托“十里翠竹”自然风光、中山河湿地公园骑行步道、龙河竹漂、G358国道等资源优势,利用村集体所有的闲置养殖场,建设田园驿站、产业振兴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文体广场、抖音直播基地等项目。通过对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水岸线的生态修复带动阳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施“骑行+”等旅游新业态和盘菜种植等“地标性”特色农产品种植,共建“水秀林美村庄净,人和业兴思想新”的新农村,实现了生态美、村民富的美好目标。

  “接下来,我将继续通过流域水综合治理,宣导乡村振兴的治水理念,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看着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马永彬对未来的“治水”工作依然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