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编者按: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水利人勇往直前、水利事业取得非凡成绩的一年。围绕2023年水利改革发展中的新举措、新探索、新成效,本报今日起推出2023年度回眸系列特稿,回顾过去一年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全方位展现水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有力支撑和保障!敬请关注。
长江之滨,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开工建设,安庆河段治理、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工程加快实施,长江岁岁安澜更有“底气”。
黄河岸畔,历经几十载论证的古贤水利枢纽开工准备步伐加快,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将再添一道“利器”。
东北大地,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等陆续开工,大国粮仓根基更加坚实,“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青藏高原,蓄集峡水利枢纽、湘河水利枢纽捷报频传,各族群众饮水安全更有保障,边疆地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
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景,见证了2023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速推进的强劲势头,为水利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留下了鲜活注脚。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水利部门心怀“国之大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围绕《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任务,勇担当、善作为,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再创新高,为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预期持续向好、经济持续好转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奏响了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讲大局 勇担当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再创新纪录
“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2023年经济工作。
回首这一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严峻形势,压力挑战不比疫情三年少。
是挑战,更是机遇。有压力,更有信心和干劲。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对2023年工作做出明确部署,水利建设被寄予拉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厚望。
2023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的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做出顶层设计,一幅面向2035年的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宏伟蓝图全面铺开。
“要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部抓早抓实,持续强化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水利投资落实和工程建设会商调度,水利系统上下联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水利建设成绩单显示: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79万个,44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2238亿元,完成投资11996亿元,均超1万亿元年度目标,再创历史纪录;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一批重大工程实现了重要节点目标。
高基数之上实现明显增长,水利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不畏艰辛的勇挑重担、砥砺前行——
2023年5月30日,总投资670亿元的吉林水网骨干工程开工,成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后第一个开工的国家水网重大骨干工程。
“吉林速度”离不开前期工作的扎实推进。据吉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水利厅成立了106人组成的工作专班,分设3个工作组,集全系统之力分秒必争推进工程前期工作,用3年时间完成了工程前期立项审批。
重大工程早一天开工,就能早一天拉动就业、带动经济。水利部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实行清单管理,按月跟踪调度,对重大工程每周跟踪通报。各级水利部门主动与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协调、联合会商,逐环节解决重大工程用地、环评、项目审批等难点堵点问题,推进工程多开早开,河北雄安干渠供水工程、福建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等44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特别是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北京、天津、河北、吉林等省市,截至11月底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较2022年同期增加10%以上,全力推进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和灾后恢复重建。”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说。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科学有序的统筹推进、高效协作——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盐城段,工人们抢抓岁末关键期,加紧开展堤防护坡预制块施工。“项目部共投入150台挖掘机、300台渣土车、500名施工人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程盐城段二标项目经理彭海说。随着工程建设用地日前获批,工程全线开工建设脚步日益加快。
聚焦工程实施进度、投资完成等重点问题关键环节,水利部多次组织开展调度会商,对进度慢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建设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由于2023年工作抓得早、抓得细、抓得实,从3月份开始,单月完成投资基本都在1000亿元以上,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开拓创新、敢作善为——
“要切实改变以往完全依赖财政支持的旧思路,全力推广‘全域全要素资源整合’招商理念,提升水利项目对社会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广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广东水利发展近年来驶入“快车道”,2023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1000亿元,总投资达606.43亿元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也已进入全线施工阶段。面对巨大资金需求,省水利厅持续加强银企沟通交流,建立融资双向选择机制,不定期组织项目推介,实现项目与资本的精准对接。
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高效协作,是水利建设投资节节攀升的重要保障。在全国落实的12238亿元水利建设投资中,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信贷、社会资本5451亿元,占比44.5%,成为一大亮点。
近期出台的《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具有发电功能的水利项目等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点领域,更进一步激发了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水利投融资改革迎来全新机遇。
2023年10月24日,重磅利好再次传来!中央财政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
水利部门迅速行动,全力抢抓增发国债这一历史机遇。截至目前,增发国债前两批项目预算已下达,涉及安排增发国债金额超8000亿元,大量水利项目得到国债资金支持。水利部正扎实做好增发国债水利项目组织实施,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畅循环 增效益
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加快构建
2023年11月15日,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中控室大屏幕上显示着工程安全运行的天数:1762天。
说起东线一期工程,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庞庄村村民张金云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喝地下水,含氟量大,村民普遍患有黄牙病。现在我们用上了长江水,口感好,没水垢。”
一渠通南北,润泽利千秋。提级北上的“南来之水”,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的“生命源泉”。
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我国水资源“家底”并不富裕且分布不均。构建国家水网,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
2023年,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任务,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全力推进国家水网工程建设。
看主骨架、大动脉——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项目引江补汉工程进入主体隧洞施工阶段,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连通步伐加快,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日趋完善。
看骨干输排水通道——在推进一批在建重大引调水工程的同时,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15项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工程陆续开工,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
看重大结点工程——四川三坝、云南桃源、安徽凤凰山、河北青山、湖北姚家平等14项大型水库开工建设,将在国家、区域和省级水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离不开国家骨干网的有序建设,也离不开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的系统推进。按照《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有关部署,水利部开展水网先导区建设,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广东、浙江、山东、江西、湖北、辽宁、广西7个省(自治区),于2022年8月入选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一年多时间里,7个先导区省份精心组织、大胆探索,在组织推动、水网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水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数字孪生水网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2023年9月,备受关注的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第一批市级和县级水网先导区名单公布。湖北天门市成功入选首批县级水网先导区。
“要充分认识荣誉来之不易,各地各部门要共同守住这份治水荣誉,保持拼劲,持续争先创优,在各领域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天门市委书记、市长纪道清说。天门市计划投资248亿元建设34个重点水利项目,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灌溉供水网,打造绿色生态水网,构建智慧数字水网,建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
建设数字孪生水网,是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题中之义。
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已基本实现工程安全动态综合评估及供水、水质安全精准模拟;浙东数字孪生水网初步实现了安全监视、调度决策、日常管理、应急处置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当前,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正稳步推进。数字孪生国家骨干水网建设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和广东、浙江、山东等10个省级水网先导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有序开展,市级和县级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启动,水网建设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日益提升。
稳投资 促就业
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一直非常渴望政府能启动这个工程,建成后就可以把好水调来山口镇,解决我们的饮水安全问题和灌溉用水问题了!”
2023年9月8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农村和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陈海难掩激动心情。这项广西投资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综合效益显著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南宁、北海、钦州、玉林等地缺水情况,为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为老百姓生产生活引来“放心水”,为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引来“生态水”,为产业发展引来“发展水”——这是环北广西工程效益的生动写照,也是重大水利工程给受水区域带来巨大变化中的一部分。
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蒙河岸畔,双堠水库工程正加快建设。“工程预计总投入钢筋8300多吨、水泥15万多吨、石材9.8万立方米,能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邵光辉介绍。
重大项目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再上1万亿元台阶,有力拉动水泥钢筋、机电装备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的优势,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牵引作用。
大规模水利建设还催生了众多新就业岗位。在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刘强高兴地说:“安全培训后就能上岗,一个月能挣9000多元。”作为云南截至目前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5万余个,间接创造上下游产业就业机会约1240万个。
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73.9万人、较2022年增长8.9%,发放工资568亿元、增长38.2%,更多的劳动者在水利建设中获得了更多劳动报酬。
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带来的变化不只如此。随着一条条灌渠穿行沃野、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个个引调水工程穿山越岭,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在湖北,2023年6月26日以来,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两台机组相继投产运行,目前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亿千瓦时。待6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绿色电能6.1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近80万吨标准煤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6.5万吨。
在甘肃,当地人民渴盼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二期工程实现通水。2023年8月15日通水当天一大早,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的村民奔走相告通水的喜讯。“我们盼了几十年的甜水梦终于实现了。”村民靳志强说,有了洮河水,水质好了,用水也方便多了。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大藤峡水利枢纽等多地奔流而来的淡水,强有力地压制住了珠江口多轮咸潮。“由大藤峡调水到澳门,时间缩短到3天,调水精度和效率都有效提升,保障了澳门供水安全,让澳门居民不会喝上咸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厅厅长林纯说。2023年9月2日,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工程综合效益将进一步发挥。
在安徽,随着引江济淮主体工程试通水通航,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江淮运河也迎来全线贯通,构建起纵贯豫皖苏沪四地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运林介绍,目前经江淮运河进芜湖港的集装箱航次越来越多,芜湖将进一步依托江淮运河做强枢纽经济。
…………
水润华夏,泽被万物。中国大地上,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在保障流域、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顶梁柱”和利长远谋发展的“新引擎”。
发展不停步,奋斗无穷期。新的伟业在脚下也在前方,水利部门正抢抓机遇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水利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