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鸟鸣啾啾,晨风轻拂。目光所及,白鹭翩跹,绿水轻漾,树木葱茏。清晨,环筼筜湖的绿道与晨练的市民一道醒来。当漫步在筼筜湖畔,才深刻理解筼筜湖生态治理之于厦门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意义。
时光倒转,景象迥异。
30多年前,这个位于厦门本岛西边的湖区,垃圾成堆、污水溢流、蚊蝇孳生,鱼虾白鹭绝迹;沿岸恶臭弥漫,路人经过,无不掩鼻。美丽的湖光山色沦为城市的一块“生态伤疤”,筼筜湖一度成为厦门市民心中的疮痍。
痛则思变。面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对于筼筜湖治理的呼声,1988年3月,在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的主持下,厦门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确立了治湖方略,自此拉开了筼筜湖蝶变的序幕。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30多年来,厦门市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美丽筼筜建设,在污染最为严重的湖区创造了一个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的绿色奇迹。如今的筼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成群,成功蝶变为“都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2023年10月27日,筼筜湖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筼筜湖湖区生态文章越做越活,不仅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出典范。
“20字方针”引领“臭水湖”蝶变
筼筜湖曾是一片天然的港湾。海湾细长,宛若臂膀,由西向东,挽住厦门岛。每当夜幕降临,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闪烁,若隐若现。“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 “筼筜渔火”,便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那时的筼筜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20世纪70年代,因城市发展需要,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使筼筜港变成了一座基本封闭的死湖,从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和人口增长,污染源不断增加,湖水质量急剧下降。此外,筼筜湖不仅需要处理自身水域问题,还承担了市区37平方公里流域泄洪排涝的重任。每逢雨季,流域内各类污染物随着汇水涌进湖区,导致筼筜湖污染日趋严重,沿岸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最终,筼筜湖不堪重负,成了人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黑臭的湖水,不仅严重威胁到厦门人的居住环境,也对厦门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尽快解决筼筜湖污染问题成了广大市民群众最渴盼的事。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的专题会议,这次会议是筼筜湖实现涅槃的重要契机。就在这场会议上,厦门市明确了建立综合治理机制,成立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同时,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 此外,厦门市还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力度空前。同年9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的议案,明确了筼筜湖治理的原则和方向。
从此,厦门治湖有章可循,各部门联动,水岸共治,一场“啃硬骨头”的水生态治理攻坚战在鹭岛全面打响。
啃下治理的“硬骨头”
从昔日的“臭水湖”到如今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的蜕变,是生态样板,也是黑臭水体治理成功的缩影。自1988年起,厦门市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科学治理思路,落实落细“20字方针”,水生态治理和保护成效显著,湖区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系统整治,根除湖水“病根”。截污处理是筼筜湖治理的首要内容。筼筜湖1.6平方公里水域,当年却承载了全市45%的工业污水和50%的生活污水。湖区周边125家污染企业,14家是排污大户。为了实现“湖水基本不臭”的初期目标,厦门市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开展控源截污工作,在环湖周边先后关停、搬迁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在排水系统上,启动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并沿湖修建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处理厂,建设16座污水提升泵站及1座海水泵站,对筼筜湖南北两岸排洪沟口、雨水口进行全面截污,从源头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质。
30多年来,筼筜湖治污从未松懈,通过限期整治,关、停、并、转、迁等多种管控手段,湖区工业企业如今已全部关停、外迁,污水管网也日臻完善,水体循环能力不断提升,筼筜湖从初期目标“湖水基本不臭”,到今天实现了“晴天污水不入湖”。
针对污染物沉积突出问题,湖底污泥厌氧发酵影响湖水水质的情况,厦门市启动了清淤工程,将淤泥用于白鹭洲、白鹭岛填造滩涂岸线。这不仅改善了水质,而且还提高了防汛能力。此后30多年,厦门市持续推进清淤工程,坚持每10年对筼筜湖进行一次大清淤。截至目前,5期全湖治理累计清淤约为550万立方米,修筑环湖林荫步道27公里,有效减少了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一湖死水如何变“活”是筼筜湖治理的又一难题。筼筜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长时间缺氧,丧失了自净能力,而补充含氧丰富的新鲜水源是保证水质的关键。搞活水体,就是创造性地利用潮汐吞吐动力,连通湖海。在厦门西海域建闸门和6.5公里的海水输送管,引导水体循环,这样一来,畅通“经脉”的湖水就可重焕生机。
生态修复,打造城水和谐。为恢复水生态,从1999年开始,筼筜湖水域开始种植红树林,随着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成为筼筜湖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如今,筼筜湖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目前,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其中发现小型鲨鱼、海龟、中华鲎等多种珍稀生物。为了提升环湖整体环境品质,厦门市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串联江头、松柏、南湖等城市公园,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如今,这些开放式公园已成为厦门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好去处。
生态立法,筑牢“法治围栏”。自1988年通过《关于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的议案以来,厦门市人大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从《筼筜湖管理办法》,到后来的升级版《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再到实施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筼筜湖治理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有不断升级的制度护航,实现了从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立法有效推动筼筜湖生态治理机制从行政管控迈向法治化保护,以更严格的管控措施为筼筜湖片区生态保驾护航。”筼筜湖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筼筜湖治水护水过程中,同时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着眼“共建、共治、共享”,每年厦门都会发布新一年度市、区两级河湖长名单,沿湖居民更是主动参与湖区志愿治理。目前,民间队伍参与管河护湖,形成独具厦门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综合力量。
绿水“生金”
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碧波悠悠,林木蓊郁。迎着湖风,伫望斜阳渐渐落下,余晖染红湖面,几只白鹭在湖畔掠过……在湖区中央的白鹭洲公园择一处休憩,成为许多市民游客在筼筜湖的“打开方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和要素支撑。筼筜湖综合治理直接有力推进流域产业和城市转型,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从筼筜湖到厦门市全域,从生态样板到“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厦门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立市,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激活文旅产业,释放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近年来,厦门市大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塑造区域旅游新特色。依托筼筜湖现有山水脉络,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建设,高起点谋划推进“城市阳台”体系,进而推动生态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个全域生态旅游的“大厦门·幸福思明”新模式。目前,片区融合了闽台文化、华侨文化和海洋文化:筼筜书院、白鹭女神、鸽子广场、南湖公园、海湾公园等文化与休闲场所,成为白鹭洲地标式景观。金鸡百花电影节和厦门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实现“`以节促产”“以赛促产”, 形成“文化+旅游”“赛事+旅游”融合新样板,实现生态资源与文旅资源有机结合。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曾经筼筜湖两岸耸立着皮革、制药、印染等众多传统企业。厦门市推进筼筜湖片区“腾笼换鸟”政策,传统产业有序搬离,为第三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厦门市先后出台《思明区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办法》《思明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多个总部经济相关扶持政策,以生态资源带动片区提升,吸引一流投资。当前,片区内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厦门设立的企业等区域总部、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2021年,筼筜湖周边第三产业实现营收1597.6亿元,筼筜商圈也迅速跻身厦门市最具价值商圈,筼筜湖片区逐渐发展成为厦门市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
做好城市“美”文章,提升人民幸福感。筼筜湖治理为厦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刷新了城市的颜值。在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厦门市在筼筜湖周边建设了多个“口袋公园”“袖珍公园”,市区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一处公园。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湖畔徜徉,亲水拥绿,步步皆景。
今日的厦门,天蓝水碧生态美,主要流域水质达标多年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前列。筼筜湖治理却并未止步。眼下,筼筜湖已进入第五轮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生态清淤,提升片区文化建设,努力让筼筜湖片区“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万变不离其宗,管总的依然是当年的20字治湖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