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三明沙县: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幸福“画卷”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3-08-07 10:1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城乡面貌清新亮丽,人居环境舒适宜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蓝图正逐渐清晰;

  环游俞邦、白溪口、昌荣等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红火,绿水青山产业效益正持续释放;

  漫步沙县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移步换景间,一幅“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开……

  近年来,三明市沙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第一要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以绿色的底纹绘就新时代美丽新沙县的生态篇章。

  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走进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百年樟树群郁郁葱葱,一条洁净的柏油路延伸到村内,电力改造让曾经凌乱的“蜘蛛网”落地隐身,家家户户房前庭院种上花卉绿植,夏日光影中,犹如一幅唯美的画卷。

  青山绿水是农村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俞邦村坚持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共建共享、筹资筹劳等方式,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让广大村民畅享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福利。

  依托这一片绿水青山,俞邦村落实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围绕“沙县小吃第一村”这个金字招牌精准施策,宜种则种、宜游则游,推动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小吃配料等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探索挖掘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

  流转土地800亩发展小吃配料原材料红芽芋、五指毛桃等特色种植业,签订回购协议,打造沙县小吃原材料生产基地;

  注册“俞邦”系列商标,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网红打卡点、生态民宿、乡村夜景,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附加值;

  引入小吃文旅集团,打造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线路,借助第三方旅游公司,打造水上乐园、耕读研学、瓜果采摘等项目,以小吃业驱动多元发展;

  ……

  作为全镇的“明星村”,俞邦村还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跨村联建”模式,辐射带动周边长阜、儒元等5个村,串联起红边茶、龙峰溪等各具特色的文旅资源,带动片区各村共同发展。2022年,联建村村财收入204万元,比增27.5%;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比增11%。

  乡愁可寄,未来可期。如今的俞邦村,村域资源“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勾勒出一幅农民有甜头、农村有看头、产业有奔头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机制创新探路绿色发展

  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在位于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的一片113亩山林,官庄林场的营林技术人员顶着烈日,按照时间节点合理有序开展抚育工作。

  这片林子与官庄林场达成合作,林农提供林地,交由林场托管经营,管理、修枝、施肥这些费用都由林场承担,一轮伐期后,官庄林场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购,而以往村里自己管理,平均出材率仅为7立方米。

  对于官庄国有林场来说,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其实有着自己的生“材”之道:同样的林地,通过专业化种植、管护,每亩平均可比林农自己经营多产出木材5立方米以上,利润便从此来。

  近年来,官庄林场在原有“四共一体”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以场带村、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了合作造林、现有林合作经营、森林资源托管、整村推进等4种森林资源合作模式。截至目前,林场已先后与4个乡镇(街道)19个建制村、3个乡镇林场进行不同类型合作累计达14.6万亩,受益林农2万余人。

  这是沙县区探路“两山”转化,擘画共富图景的一个生动实践。

  全面推行30立方米以下林木采伐审批告知承诺制,去年新增“四共一体”专业化联营2.1万亩,新增发行林票2060万元;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中心交易量已突破4亿元;在全市率先成立林长制指挥中心,碳中和系列活动有序开展,竹林碳汇“CCER”项目有力推进,获评全省林下经济重点县……

  多年来,沙县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在绿色转型上做谋划、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在低碳发展上做文章,矢志不渝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为民共享绿色发展

  清晨,从大洲古渡出发,沿着沙溪河顺流而下,宛如画中游。傍晚,不少市民到体育公园慢跑,享受健康生活。夜晚,漫步虬龙桥盘旋而上,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在沙县城区中心地带,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一个公园,供市民休闲运动。

  沙溪穿城而过,虬城依山傍水。沙县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山清水秀,城市犹如建在一个大公园内。

  如何放大这一绿色福利,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近年来,沙县区着眼保持生态、传承文化、发展旅游、造福民众,通过规划建设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强化公园和城市有机融合,推动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把“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实施公园提升改造、河道治理等,打造山水景致,林城相融的宜居之城。

  三优街道路白改黑、东天岭安置地基础设施完善等68个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完成投资额33.42亿元,城乡风貌、管理、居住水平得到提升;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面铺开,闽江防洪工程(三期)等13个总投资4.36亿元的水利项目有序推进;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区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年达标率100%,小流域平均水质指标全部符合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

  沙县为民谋绿色福利从未止步,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如今,一座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底蕴深厚的活力新城,正以独特的新姿态,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着迷、流连忘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