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河长制﹢产业融合”,打造黄塘溪产业振兴“廊道”;“河长制﹢基础设施”,打造林辋溪经济发展“廊道”;“河长制﹢民俗文化”,打造蔗潭溪乡村旅游“廊道”;“河长制﹢口袋公园”,打造河长制休闲娱乐“廊道”——福建省惠安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行河湖长制,以“生态两岸、富美乡村”为目标,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全面建设四条生态廊道,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生态园、花田小镇、聚龙湖……如今,惠安县的“母亲河”黄塘溪畔,产业聚集,水清鸟舞。随着水环境改善,流域内文化元素被激活,旅游日益红火,虎母宫、农民公园、张岳家庙、溪滨公园、紫山官溪、治山治水纪念碑—七一水库水土保持科教园……成为居民走出家门、休闲娱乐小憩的场所。这些都是惠安县近年来大力推行河长制,切实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使山水草木更好与城市相融相生的生动成果。
“河长制﹢产业融合” 打造黄塘溪产业振兴“廊道”
黄塘溪流域串联惠安惠西新城,被誉为惠安县的“母亲河”。惠安县在保持溪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采取河道清淤、固岸绿化、闸坝整修等措施,注重防洪、供水安全保障作用,先后投资2亿多元,采用“民间资本﹢政府导向投资”的投融资模式,实施8期黄塘溪干流建设、万里生态水系和莲坑溪河道整治。
2022年,惠安县持续开展黄塘溪流域整治,并积极推动黄塘溪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创建工作。水利建设如火如荼,有效改善了水环境,助力惠西片区经济建设。
葵花休闲农业生态园、花田小镇、聚龙湖、聚龙生态采摘园等为黄塘溪秀美乡村新画卷增添了亮色,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亮亮中学等也纷纷在画面上“落笔”。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廊道”不断延展、提质。惠安以生态效益造福于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河长制﹢基础设施” 打造林辋溪经济发展“廊道”
“林辋溪的水变清啦,溪边的飞鸟也多了,真的太好了!”村民对林辋溪的变化赞不绝口。多年来,惠安县持续开展林辋溪河道综合治理,先后组织实施干流全线清淤,灵头溪、破溪等11.5公里河段的高标准整治,以及截污治污、景观慢道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2022年,惠安县开展了河道污染源排查、畜禽散养点专项治理攻坚行动、生活污水未接入市政管网的住宅小区摸排,以及河道清淤等相关工作。
“绿水露新颜,玉带绕县城,明珠耀科山。”惠安县以打造“美丽湖、幸福湖、财富湖”为目标,建设集生态修复、健身休闲体验、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新门户——林辋溪滞洪区公园,并在周边规划发展前景好、带动效能强的惠芯人工智能智造产业园区,构成“产业环抱,中心开花”的发展格局。
林辋溪清新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等相继投入建设,彰显“理水、优水、赏水、珍水、兴水”的“五水”理念。筑巢引凤,林辋溪经济发展“廊道”焕发新生机。
“河长制﹢民俗文化” 打造蔗潭溪乡村旅游“廊道”
惠安县致力于蔗潭溪流域的乡村旅游廊道整治,充分发挥流域内海河、田园风光的优势,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及绿色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蔗潭溪流域乡村旅游廊道建设。
以东港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为依托,惠安县充分挖掘乡村人文景观和生态资源,对流域周边的的虎母宫、农民公园、张岳家庙、龙山书院等文化遗迹进行保护性修缮。与东桥镇乡俗博物馆相映衬,在历史名城崇武镇建设“惠女精神传承教育馆”,延续本土文化,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流域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惠安县还将国道228线惠安段提升改造为滨海风景道,推动滨海旅游与产业结合融合发展。两岸1200多亩农田流转经济作物种植基地、许山头村农村水系贯通示范工程,持续深化河道生态蓝线范围内河道保洁绿化美化工作,在保障了惠东工业区及涂寨、东岭、山霞等镇沿岸农田村庄防洪安全的同时,还满足了灌溉需要,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景观及品位。
蔗潭溪乡村旅游“廊道”日渐形成,清澈的溪水从曲江渡槽桥下缓缓流过,成为惠东地区乡村一道亮丽的十里水岸。
“河长制﹢口袋公园” 打造河长制休闲娱乐“廊道”
惠安县以河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2022年,大力实施河长制亲水“口袋公园”“以奖代补”措施,河长制亲水“口袋公园”逐渐出现在百姓身边。
惠安县采取倡议社会贤达捐款、捆绑各级资金、利用县河长制专项资金等多种投资建设方式,在全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见效快、风格各异的河长制亲水“口袋公园”。惠安投入近3000万元,在县域溪流两岸建设了县城溪滨公园、治山治水纪念碑—七一水库水土保持科教园、紫山官溪、黄塘溪田园风光、油园溪水保生态园、山霞白鹭湾休闲湿地公园、净峰杨厝田园风光小公园、西头村襄惠公园等一批亲水“口袋公园”。
在建设中,各乡镇结合各自优势特色,使“口袋公园”建设各具亮点。
山霞白鹭休闲湿地公园,利用修复盐场海堤堤后路为契机,结合河长制建设休闲漫道,把河长制工作融入党建教育,以党建引领河长制,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了人民休闲活动场所,成功把精神文明植入村民“生活圈”。
净峰镇五群村杨厝河长制主题口袋公园,原来是渡水槽畔的2个废弃臭水潭,惠安县按照“有水、有树、有花、有草”的建设理念,精心规划设计,乔木、灌木、花草综合配制,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在园内栽种了樟树、黄花槐、美人蕉等品种,并配置了环潭漫道、健身路径,营造了“小桥流水人家”氛围。
灵头溪是林辋溪的支流,惠安县以河长制为载体,以为溪流两岸创造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人居环境为旨,在灵头溪沿岸搭建起亲水平台、绿色生态景观、河长制宣传长廊、河道夜景等集河长制文化宣传、水韵惠安展示为一体的河长制主题公园——县城溪滨公园,使其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水光潋滟,各个风格特色的“口袋公园”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水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红利”,也扩大了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效果。城乡居民不仅多了休闲散步娱乐的去处,切实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心中。
从“绝对贫水区”到水美业兴、生态宜居,通过推行“河长制﹢N”,全面铺开四条生态廊道,惠安县治水兴水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让“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