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兰溪水韵 各美其美

——莆田各县区(管委会)幸福河湖建设概览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2-11-12 17:00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莆田市现辖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管委会),各县区(管委会)以河湖长制引领幸福河湖建设为主线,从各区域实际出发,以打造宜居环境、深融特色文化、促进产业升级、发挥区域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为主题,创新河湖长制工作举措,让人民群众共享幸福河湖建设带来的福祉。

  仙游县

  源头治理共参与

  作为木兰溪的源头所在地,仙游县坚持政府造势、部门尽责、民间参与,政府常态化开展“河长日”,多部门联合开展“河长制进校园”“仙水溪幸福跑”“万众护河快闪”“筑梦木兰溪”等系列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护河队伍及民间河长,共同参与管河护河爱河,形成全民参与护河的良好局面。

  仙游县聚力打造多元治水新格局,建立健全双河长体系,并与周边县区形成跨境、跨域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同时坚持流域系统治理,整合各类项目,推进河道专管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设立河湖警长、“电子河长”,强化生态司法衔接,提升巡河效率,切实做到“河长巡河有实招,多方护河有合力,项目实施有蓝图,巡河队伍有保障,执法监管有力量”。全县注重从河长制到河长治,建成木兰溪防洪生态景观工程堤线,全县3座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翻一番,建成3个河长制教育基地,组建了12支民间护河志愿服务队。

  荔城区

  综合治水美水乡

  位于南北洋平原下游的荔城区,经过持续综合治理,南北洋平原从连年水患、水质不佳逐步向滨水宜居、生态宜商转变,尤其以“福建首批4个综合治水试验县”项目实施为有利契机,取得了良好治理成效和示范效应,成为福建省“全域治水综合管护”的典型示范区。

  荔城区注重工程建后管养,采取市场化模式管理,形成了责任明晰、管理规范、监管有效的工程建后管、养、护体系;积极搭建智慧水利平台,建成“一个智慧水利门户、一批智慧化业务应用系统、一张水利专题图、一个水利数据中心、一张智能感知网、一套保障体系”的“6个一”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发挥“行政河长﹢企业河长”双重配置优势作用,共同承担河岸管护、水质监测、违法监督等工作;创新水岸协同保洁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水陆同等化、全区一盘棋”的“水岸协同”常态化保洁;推动专管员队伍改革,组建一支专岗专职、精干简练、高效运转的专管员队伍;加强幸福河湖公园建设,全区选取6条河道作为幸福河湖建设示范点,水上巴士项目目前已试通航;全面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实现城乡污水治理全覆盖。

  城厢区

  系统治理产业兴

  城厢区地处中心城区,是莆田市政治、文化、商贸、教育的中心。城厢区聚焦“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建设,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河长制考评连续四年名列全市前列,木兰溪流域水环境考评累计16个月(共22个月)名列全市第一,污水零直排华亭埔柳经验在省、市推广。城厢区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河长制工作做法被全国媒体多次报道。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目标,城厢区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把幸福河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并创新“三率一感”载体(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幸福感),河长制考评连续4年排名全市前列。二是坚持综合治理,以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以“一溪两库”为主战场,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等,木兰溪干流、主要支流和东圳水库水质稳定达标。三是坚持因河施策,大力实施河湖“六清六化六方”攻坚行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生态河道、主题公园等民生工程,在全市率先开展市级河湖示范点创建。四是坚持优先保障,投入资金超5亿元用于农村水环境治理,全市唯一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收集全覆盖,全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坚持示范引领,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高质量发展,聚焦“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建设,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全力打造匠心智造产业新城和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切实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涵江区

  六水共治产城融

  涵江区充分发挥“拥溪抱湖”“环心面湾”的区位优势,以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节约、水智慧、水经济同步提升,持续释放独特的自然生态美、历史人文美、现代产业美。

  涵江区以“四个抓手”推动木兰溪为主线的综合治理,让河湖汇聚幸福感。在河湖长制工作中,不断强化河长履职,坚持创新驱动和部门联动,率先推行“巾帼河长”、实施河岸河道“多位一体”保洁、改革专管员队伍等,构建多元化河湖管护机制。一批极具特色的“河湖﹢村落”示范典型应运而生,幸福河湖建设硕果累累。在项目建设中,涵江区依托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治理项目,全面加强河湖综合整治。与此同时,白塘湖片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等水文化项目再度升级,水上巴士、“三开”项目加速推进。日益凸显的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综合效应,成为产业“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发展的最美底色,亚太区最大精酿啤酒工厂等建成投产,三百余家“高精尖”企业进驻,形成国内龙头产业化集聚效应。人、水、产、城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涵江不断铺开呈现。

  秀屿区

  连通水系润民心

  秀屿区作为莆田城市发展战略的南进主力军,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依托,不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河道从治标到治本,从治本到治根,从水系连通到水美乡村,从土海水洼到幸福河湖,全面提升区域水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新的莆田城市副中心。

  秀屿区在打造集生态、文化、科普、趣味等特色于一体的河湖长制主题公园的同时,利用水利部水系连通试点县的契机,打造埭头半岛“一源六脉十村”的河道治理样板,推进埭头溪、溪顶溪、卢厝溪农村水系整治;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水系综合整治PPP工程等治水项目,覆盖了全区7个乡镇的25条镇级以上河道,全面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区级河长带头履职,每个月坚持开展河长日巡河,狠抓智慧河长平台应用,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加强专管员培训,强化巡河能力;建立“巡河﹢保洁”机制,引进专业保洁公司,每天实行“两保洁”制度,包括所有河道河面清洁;引领全民参与河湖管理工作。河湖长效化管理,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解决了洪涝灾害,满足了群众及农业基地灌溉用水,更吸引了投资,促进秀屿城区成片繁荣,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湄洲岛

  节水活水增福祉

  坐落于莆田市南部,作为莆田市第二大岛和“妈祖文化”发源地的湄洲岛,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引领,从全岛旅游着手,全域治理,打造安全、健康、生态、美丽、和谐,富有人文气息的湄洲岛农村水系,助力海岛乡村振兴。

  湄洲岛管委会实现了“一水四用”、岛内循环、河内自净,全岛污水收集全覆盖工程,既满足了日常灌溉用水、绿化用水、生态补水、景观用水,又改善了主要无水河段的生态基流,作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上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六部委备案。在建好全岛安全生态水系的同时,以水为脉串联文旅资源,打造从湖石淉到红树林公园、从妈祖平安里到鹅尾公园两条水系景观带,构建生态滨海水系廊道,打造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样板,设置了具有湄洲岛风情的“六个一”特色景观——一口池塘、一个十音八乐亭、一条妈祖文化长廊、一段绿植生态隔离带、一片水面常生净水植物、一个海洋文化创意打卡点。挖掘流域文化,讲好妈祖故事,尽量保留田园风光、乡野情趣、历史文脉。

  北岸经济开发区

  碧水蓝湾惠民生

  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以河湖长制引领幸福河湖建设,建成了紫玉湖、妈祖城内湾、顺安河等一批人水和谐共生的幸福河湖,实现河湖常态化管理和水质有效提升。

  这些都得益于北岸经济开发区“一二三十千”的做法:“一”是一水兴村顺安河,充分借力乡村振兴、水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等政策东风,大力实施顺安河及周边清淤整治、污水收集、生态补水、河岸绿化等工程,将田间沟渠提升为“碧水环绕、花果满园、品质良好、享誉八方”的致富之河;“二”是两手齐抓筑安全,坚持统筹推进全域系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三”是三线治理绘蓝图,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湄洲湾北岸段)、“蓝湾绿城”全域造林绿化工程和农村污水收集治理工程为主线,精细绘就“水清岸绿、生机焕发、恬静怡然”的滨海新城壮丽图景;“十”是十景明珠紫玉湖,联动提升周边水系、海域和绿植面貌,融通妈祖、海洋等多重文旅元素,打造独具北岸特色的“十景连线”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千”是千亩造林见绿城,累计完成造林1000多亩,全域筑牢妈祖城和妈祖健康城绿色生态屏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