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海峡农业:水系连通脉动乡村振兴路 全域发力奏响八闽幸福曲

来源:海峡农业 发布时间:2022-03-31 15:25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悠悠闽水,城之魂,乡之魄。

  脉动生命线,托举振兴梦。

  2020年,全国第一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公示,自此,声势浩荡的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在八闽大地拉开序幕。

  长达数年之久,辐射福建建宁、南安、秀屿(包含湄洲岛)三地:34条河流、23座湖塘、156公里河长,16.52亿元项目总投资……一连串数字昭示着治水必胜的决心;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幅幅生态水系美丽画卷在乡村铺展开来。

  各试点县按照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标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系治理成效初显。2021年上半年,经水利部、财政部评估核查,建宁、秀屿(含湄洲岛)、南安等3个试点县 2020 年度实施情况分别被评为优秀、优秀、良好。

  福建幸福河,是“一河一网一平台”的“河”,是群策群力、合作共谋的“合”,是水连通、人和美的“和”。从谋定开局、精巧落子到如今硕果累结、典范泉涌,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成为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活水文章 痛点堵点一并除

  中小河流的“通病”是影响福建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痛点”“堵点”。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无疑是畅通农村“主动脉”、让地域发展重焕生机的民生工程。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福建省水利厅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累计到位中央补助资金 4.5 亿元,通过“一对一、点对点”方式,指导各试点县编制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各试点县治水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善作善为,凝聚治水合力。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一周一碰头”“半月一调度”工作机制,编制下发任务,成立专项督查小组……建宁县逐步形成“建设、维护、监管”为一体的监管机制,以实现“醉美闽江源、畅享幸福河”为目标,通过重点治理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规模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打出了一套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组合拳。

  领导挂帅、深入一线常态化,部门协作、“跨界”治水成主流。

  摒弃以往“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端,福建各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乡村生态水系,将区域内相关行业涉水内容在计划中统一考虑,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协同开展,实现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岸上岸下系统治理。

  源头“活”水,重焕河流新颜。

  曾经的南安市石井镇老港溪,上游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面浮着一层厚重的绿藻,河两岸垃圾成堆,也映照着这条河流的“末路光景”。

  南安系统规划布局,按照“一湾四廊”总体布局,实施石井湾片区“河流复苏计划”,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 6 项水利措施,对老港溪等 4 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在石井镇、水头镇等地新建 15 座污水处理设施,铺设管道 37 公里。对片区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尾水进行净化后回补河道生态用水,每年可补充河道生态用水量约 38 万立方米。

  如今,从“死水无澜”到清波荡漾,老港溪完成一次美丽的生态嬗变!

  这样令人惊喜的变化也在各试点县落地开花,为水美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埭头半岛“一源六脉十村”集中成片治理、湄洲岛全岛污水收集全覆盖……秀屿区整体推进,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

  濉溪干流提升改造,濉溪支流川坳溪综合整治、均口镇宁溪重塑蝶变……建宁县多点开花致力于把县域内每一条河流打造成流动的风景。

  变害为利,筑牢安全防线。

  来势汹汹的洪涝灾害、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淤积堵塞的河道水系……秀屿区三湾环绕,常年面临水患侵扰。近年来,通过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等一系列举措,秀屿区畅通了河道行洪,显著提升排涝能力,洪涝灾害迎刃而解。

  南安市老港溪、溪东溪沿线企业片区防洪标准逐步提高到二十年一遇,片区汛期防洪压力减轻,使得企业免受水涝之灾,“泉州芯谷”迎来更稳定的发展。

  建宁境内河流划定岸线蓝线,改善河道行洪排涝功能,修复河流空间形态,并结合两岸田园风光,打造安全、生态、景美的农村水系,随着亲水岸线、文化岸线、生态岸线的建成,扮靓乡村,人居环境获得大幅度改善。

  水安澜,生态美。人水和谐,成就一方乐土。

  开创新模式 管水护水出奇招

  推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是水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具体行动。

  如何补齐水利资金短板?各地加紧探索、辟出新径。

  南安市坚持多措并举,多形式筹集资金,在争取上级水利部门资金的同时,也通过 PPP、EPC 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政策性银行融资、部门资金整合,拓宽融资渠道。

  无独有偶。为保障试点县项目顺利完成,秀屿区引入有实力的央企,利用其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等优势,助力项目开展,对接金融机构保理业务保证工程顺利开展,保障项目资金投入,撬动社会投资 2.3 亿元。

  建管并重长效机制成为巩固水系治理成果的破题之举,一批创新治水模式层出叠现。

  覆盖 34 个村庄,阶段性投入434.6万元,南安市依托河湖湾长制监管体系、第三方购买服务机制,通过河长牵头的共同责任机制,改善区域内水生态环境,带动域内农村水系实现全治理。同时,依托社会第三方建立南安市河流管养中心,水陆巡查和无人机空中巡查等人防技防相结合,并据此建立河道健康“病历卡”,对河道“病情”实时跟踪、随时上报、限时解决,全面构建管河护河长效机制。

  建宁实现全部乡(镇)物业化管理,引入第三方专业保洁队伍,统一管护河道 279 公里,新增 92 路高新视频探头,将 29 条 1000 多公里大小河流纳入“智慧河长”平台监测管理,治水管水更加高效。

  秀屿区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河道的物业化管护;湄洲岛区镇村三级设河湖长,坚持党政双河长作为“指挥长”,以上率下,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见效,因地制宜组建多支妈祖义工队,大力发展“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参与日常河道管护,实现一河一护。

  协奏幸福曲 惠闽惠民促振兴

  水美经济绣成堆,文化景观次第开。

  各地整合资源要素,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奏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进阶曲”。

  “点线绘成画,五里成世遗。”碧空如洗,静影沉璧。绿色走廊迤逦环绕,长长的五里桥,宛若一条白练,凌于清波之上。

  此前,南安市整合大盈溪石壁水库至安平水闸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安海湾生态修复工程、五里桥休闲慢道,由点成线再成面,高度契合了生态与文化并举的发展思路,让五里桥景区保存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同时,景观升级、风貌全开。2021年,五里桥作为泉州市“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22个代表性遗产点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

  山海创新生态旅游水廊、农耕传承生态提升水廊、民俗风情生态景观水廊……秀屿区编织“水系+”生态画廊,推动水系周边产业经济实现跃迁。

  湄洲岛以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为引领,丰富旅游业态,打造“五条水脉”“两条景观轴”“水韵湄洲”等形式多样的水旅业态。

  建宁县的“莲海玉家”,远近闻名。殊不知,这“琼楼玉宇”是在原建宁县大元造纸厂旧址上重建而成,过去的废水污水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净水美水。

  近年来,建宁县把“香溪花谷、活力高峰”美丽乡村建设、“莲海玉家”、花海骑行等与濉溪水生态长廊串联起来,以水系整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建宁高峰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生态福利充分涌流,治水成果乐享于民,产业兴旺添蓄动力,乡村振兴步稳蹄疾。

  “我们无‘大江大河’,河湖长制却能领跑全国。”在回顾2021年水利工作成效时,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刘琳这样说道。他指出,“河湖生态”是未来福建水利工作的五大挑战之一。

  在全国水美乡村建设现场会上,福建省水利厅林捷总工以“多部门整合,全方位治理,努力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的水美乡村”为题,进一步向全国推广“福建经验”。

  不择细流,以守护河湖为己任;不计劬劳,把人民幸福放心头。

  初心不改,尽显福建水利担当。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画出了福建治水工作的“同心圆”,也成为引领福建继续建设幸福河的一面旗帜:江水不竭,奔流不息。幸福启航,一往无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