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福建沙县 十里无声若图画 绿水青山映金沙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1-03-03 15:20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治”变·“制”变·质变

  ——记治水兴水的“沙县模式”

  晨光疏影里,一座城的炊烟氤氲了沙溪两岸。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因美食而被无数人熟知。

  以河为名的沙县,自古就是闽江航运的重要驿站,因水而兴,经贸发达,有“金沙县”之美誉。山美水美的景色,引得宋朝名臣李纲作诗曰:“十里无声若画图。”

  镜头拉回几十年前,“平溪绿净见游鱼”的场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非法采砂、污水乱排……粗放发展让生态环境频亮红灯。创新求变,转危为机。近年来,沙县立足长远,以水破题,把综合治水、河湖长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机制改革,不断擦亮绿的底色。

  2017年,沙县入选福建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经过3年多的奋战,一座“源头生态好、沿岸环境美、河道水质佳、管理机制优”的水生态文明强县跃然眼前。如今的沙县,闻名全国的不仅有小吃,更有科学治水、生态兴水的“沙县模式”。

  “治”变:向系统治水精准治水转变

  走在东溪岸边,满眼山色青翠,淙淙清泉蜿蜒流淌,鹅卵石岸坡边,美人蕉等植物随风舞动,“综合治水示范项目”的界牌立在栈道边。

  据悉,沙县按照“以水为脉、辐射全域、空间管控、建管并重、多元并举、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流域内开展系统综合治水。三年来集中整合水利、财政、农业等项目投资29.32亿元;各部门、各乡镇通力协作,围绕“一带两区多节点”“一镇一特色”“一段一风景”目标,共实施河道生态治理212.1公里。

  在保障防洪安全基础上,治理河道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建设生态亲水设施,保留河道乡愁野趣,并配套城市景观休闲设施,打造了东溪、畔溪、墩头溪等一批具有“城中公园、乡中田野”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现在生态水系项目最受群众支持,谁不希望一出家门就是公园呢!”沙县水利局局长、河长办主任林斌说。

  “制”变:向依法履职长效管水转变

  2018年,沙县出台县级流域河长履职工作制度和履职图,明确工作路径,赋予流域河长调动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下发河长令等“超常规”职权。2020年建成的数字化指挥调度中心,成为河长履职的“智慧大脑”。

  披坚执锐,握指成拳,沙县通过整合部门执法力量,创新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有力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同时,沙县创新推广“河道专管员﹢”模式,将水库巡查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村卫生保洁员等与河道专管员进行整合,理顺职责范围,实行一人多岗。工资待遇也相应叠加,提高了整体待遇水平,让专管员可干、想干、长干。

  此外,沙县推进乡镇标准化河长办建设,提高基层技术保障能力。如今,河长办工作人员通过探头实时监控河段;水质化验室就设在镇里,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得到水样结果。

  质变:绘就水美民富新画卷

  治河持之以恒,金沙碧水绕城:全县主要流域水质Ⅰ~Ⅲ类水比例、行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水质Ⅰ~Ⅲ类水比例均达100%。

  政协委员河长、河道管护社会监督员履职监管,民间河长协会宣传带动公民爱河护河,企业河长主动认领责任河段……在沙县,治水护水力量不断凝聚,保护母亲河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把综合治水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沙县。”沙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兴忠说。在开展全域综合治水的过程中,沙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做好借水兴业文章,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景点,推动旅游资源进一步增值。

  如今,沿着沙溪河沙县城区段漫步,一幅“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的山城风貌令人流连忘返。华灯初上,人群熙攘,以河为舞台,“最美沙县”灯光秀、“印象沙县”3D水幕秀、“灵动沙县”喷泉秀轮番上演,让沙县的“夜经济”与众不同,充满活力。

  启航新时代,虬城春意浓。沙县人继续秉持“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精神,用坚守和创新,向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发展之路迈进。

  用心管水 综合治水 协同护水

  ——福建沙县河长制工作出新招

  河长指挥调度中心 “一图”显智慧“三联”解急难

  步入福建省沙县河长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的“水系实景图”,清晰展示着县内流域水系走向、水岸实景等。猪场、砂场、企业等主要污染来源和水电站等重要节点可实现VR(虚拟现实)全景实时监控。

  “一些重点污染源地处偏远,以往靠人工监管,来回至少要花费半天时间。现在通过水系图,足不出户就能开展重要节点巡河。”沙县水利局副局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姜琳说。

  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县河长办将指挥调度中心打造成了集调度指挥、展示成效、日常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脑”。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发现的涉水问题处置完结率100%,有效破解了河长履职“最后一公里”痛点问题。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县河长办接到群众举报,富口镇富口村和延溪村河岸发现烟叶种植用农药瓶、薄膜等垃圾,造成河道污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锁定污染具体位置,上报东溪流域河长。

  流域河长到达指挥调度中心后,通过企业微信,视频远程指挥调度相关职能部门、镇河段长、河道专管员以及烟农。

  两村河道专管员和烟农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将处置结果第一时间上报至指挥中心。

  “以往像这种涉及面广的问题,河长先要到现场查看情况,再召集相关单位解决,这样一耽搁,污染源可能就扩大了。”姜琳说,有了指挥中心,河长能即时调度指挥涉及单位和人员,形成联动、联调、联处机制,实现河道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同时,巡河App自动记录专管员巡河轨迹、打卡点,并生成巡河里程、问题处理率等数据,在中心可随时调阅,督促履职。通过比对分析数据,还能提前研判易发生涉水事件的类型、河段,起到预警作用。

  巡河、履职、监管、预警……如今“智慧”二字在沙县河长制各项工作中得到彰显。

  生态综合执法局 勇啃“硬骨头”执法有威慑

  “我们实行24小时待命,接到群众举报,随时指派距离最近的生态分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制止并查处违法行为。”1994年初到沙县时,曹正盛还是一名森林公安民警,如今作为生态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处理涉水案件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2018年1月26日,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主要依托县森林公安队伍执法,同时整合多个职能部门组成。

  “目前我们全省涉水案件受理覆盖面最广。”曹正盛介绍,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依法行使73项涉水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整治涉水违法行为,常常涉及多个部门,易导致界限模糊、执法推诿甚至是执法空白,是治水实践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几年前,沙县各流域还盘踞着多家非法采砂、洗砂点,给河道带来安全和生态隐患。

  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后,涉砂违法从原料来源、加工生产到运输、销售等渠道的处罚均有法可依。一个个“历时多年拆不掉”的非法采砂、洗砂点消失了。

  “以前在河边发现问题不知道往哪儿报,很容易不了了之。有了河长和生态综合执法局后,既能找河长,又能找‘警长’。”这两年,涉水生态环境举报电话5836110成了沙县群众熟记的号码。

  警民高效配合形成了强大威慑力。据统计,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累计开展执法巡查500余次,制止查处非法取水、非法采砂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62起。

  接警数量逐年下降,生态效益日渐显现。曹正盛介绍,下一步生态综合执法局将加强融合公安、水利等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生态执法提供数据检索、比对、研判等智能应用,全力提升生态执法能力。

  政协委员河长 当参谋 做示范

  “河长制的推行使河湖环境得到显著改变,但在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弱项,我建议强化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在资金和巡河装备补助上应该对经常在第一线巡查的百姓河长有所倾斜。”……2020年年底,在沙县新一届两会召开前,林宗德、罗梓丹等政协委员纷纷撰写提案,为本地治水出谋划策,助力解决河湖管护难题。

  两名委员,一个在农业界,一个在文体界,为何“跨界”撰写关于河长制工作的提案?

  这要从一项制度探索说起。2020年8月,三明市政协联合市河长办选聘了一批市、县政协委员担任“委员河长”,其中沙县选聘林宗德、罗梓丹等8名“委员河长”。8月16日,接过聘书的第三天,林宗德即在南溪虬江河段履职巡河,发现河道垃圾,及时拍照上传给县河长办。县河长办立即向虬江街道河长办发出问题清单,并将处理意见以电话方式回复林宗德。

  “他每个月要巡四五次河,经常问我平常巡河的情况,还帮我们向上协调反馈一些问题。”际口村的河道专管员张木儿说,前段时间由于护坡绿化太密,垃圾丢入其中难以清理,他向“委员河长”反映不久,杂草就被清除了。

  政协委员人脉广、示范性强,是担任河长的好人选。但委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时在各自岗位忙碌。为此,沙县率先推出“委员河长”履职实施办法,明确“委员河长”的履职内容、履职方式和履职保障,强化“委员河长”管河、治河、督河职责,这一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在林宗德看来,作为“委员河长”,除了要经常巡河、发现问题外,更要围绕热点难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示范带头和建言献策的作用,当好河长制的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示范员,架起老百姓与政府共同护水的“桥梁”。

  民间河长协会 凝聚合力 同心护水

  河水清亮,鱼虾成群。这是林海年少时的母亲河景象。

  林海是志愿服务组织———沙县民间河长协会会长。“用我们的爱心守护绿水青山”,是这支民间力量的口号。这两年,林海最上心的事,是发展一批渔民成为爱河护河的志愿者。“他们(渔民)一开始不当回事。”林海说,后来,渔民们见证了母亲河的转变,亲身体验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力量,逐渐明白乱扔垃圾、电鱼毒鱼是不行的。

  2020年盛夏,临近沙溪的居民最先发现了渔船惊喜“变身”,这是民间河长协会参与的渔船改造项目,改造后的船篷成了水美沙县流动的宣传画,和一河两岸的景色交相辉映。

  “保护水生态的观念,是逐步深入到群众心里去的。”林海说。

  这是一名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沙县人。16岁以前,林海住在沙溪河边,并学会了游泳。后来,从水产技术推广到渔政管理执法,林海的职业生涯,一直没有离开水。2018年,作为渔业执法专家,林海被抽调到刚成立的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加入保卫水生态的队伍,直至2020年年初退休。

  退休之后,林海没有改变治水的初心。如今,这名“民间河长”仍在为母亲河奔走。经过综合治理,沙溪河近年来水质明显改观。过去因污染不敢下水的游泳爱好者,这两年纷纷回到河中畅游。许多游泳爱好者也加入了沙县民间河长协会,成为保护沙溪河的志愿者。

  协会组织的增殖放流等志愿活动,也经常有队员带着孩子参加,林海说:“大家接续做下去,家乡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