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有山有水大平原,土壤水利条件好,作物收成产量高,东西连贯数华里……”古岭藏幽,顺着东圳水库建成60周年的记忆轨道,常太镇岭下村移民纪念馆里的这首被挂在墙上的乡愁诗再入眼帘。诗中藏着常太区霞田乡东圳库区移民年久不忘的祖籍情,也记录下建库前的昔日风光。
1958年,东圳水库破土动工。1.3万常太人民毅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按工程进度分批从库区迁出。60年过去后,那些迁往不同方向建设新家园的老乡,如今过得如何?
1.3万移民
60年前,莆田人民在天马、地龙两山峡谷之间,成功建起东圳大坝,拦下仙游九鲤湖奔流而下的溪水,10平方公里、库容量4.35亿立方米的人工湖,形成了如今“千岛如画入湖中,环库水镜出平湖”的“圳湖映碧”美景。
这美景底下,却藏着1.3万常太革命老区人民的故乡。时间回到1958年2月,原莆田县委决定成立东圳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开始调查落实水库的淹没区,迁移村庄、人口数及受益区的土地、人口等社会资源。同年6月,东圳水库移民工程全面启动——根据水库设计要求,需搬迁水库所在地三洋、岑下、长基等7个生产队的2666户13382人,搬迁民房14873间,淹没良田1.17万亩。
岭下村移民纪念馆里藏着这段历史的点滴记录。当年,库区移民户口转移统计表、移民干部名册、移民安置工作表等文件都被细心留存制作成展示材料。“移民朝着多个方向走,近的从库底搬到更高的地方,搬迁不离开常太镇境内的迁往莒溪、山门后溪、刘坑、利车、照车、长基等村落,迁离常太镇境内的去城区新塘及北磨的有近百户,搬至西天尾洞湖口、华亭镇后角村、庄边镇、大洋乡和南平建瓯的各有100多户,还有的搬去漳州。”岭下村支书陈美金说,岭下村也是当年的移民村。
离开故土再建新家园,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是如何下得此番决心?一幅幅干部们前往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的手绘图为此作了解答。资料显示,时任莆田县县长的原鲁山提出移民工作要跟踪三年的要求,不仅要使移民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还要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准与当地群众持平。县、区、各级社领导和移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多次深入群众,挨家挨户宣传工程建设的益处。
“什么叫移民?移民就是把自盖的房拆了,一片瓦、一棵杉、一柱梁,一样一样地搬。”常太村利洋片区的移民们一起回忆,家具物什靠的全是一支扁担、一副肩膀,肩挑手提地走山路。过去的年代,盖个房子不容易,一家子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修起来的房子,有三间厢、五间厢,平房、楼房。有刚住不久,还没喘口气就得亲自把房拆了的;有刚盖好,还没住上就得拆了的。移民们舍不得拆,舍不得走,可又不得不拆、不得不走,因为国家要搞建设,大家都很自觉地不拖后腿。
识大体、顾大局的老区人民,不提任何条件,主动搬迁,仅用2个月就完成迁移。移民纪念馆里一张记录着当年乡亲们打包行囊坐上“欢送移民”的三轮车的黑白照片,令人动容。万人舍家离业换来了1959年12月16日东圳水库主体工程提前105天全部完成的水利奇迹,常太人民用静水流深的奉献精神为水库顺利竣工打下坚实地基。
集体厝
那是1960年前后,日子尤其艰难。“要走上一天才能到黄龙,一部分人寄宿在当地人的牛棚、猪舍里,一部分人就地搭起草棚,取水要走很远的地方,没东西吃。”今年85岁的陈文滚回想起当年建设新家园止不住话匣。从库区往北走,他所在的霞田生产队共有102户村民,大家选择迁往与故土农业资源相近的涵江庄边的黄龙村。
稍稍安顿下后,移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集体厝是他们的首选,“靠在一起省物料,也能互相照应”。白天种田,晚上挑土,凌晨两三点就要到1公里左右远的地方挑水。陈文滚说,当时移民每户拆迁补偿100多元,每个人口补11元,一间房子补几元钱。自己砍树自己盖,人人都吃不饱的光景里,黄龙车头移民安置集体厝断断续续盖了三年才盖好。一排长长的木构房子一共41间,平均每户分不到半间,又小又挤。
60年后,红黄相间的连排集体厝经过数次修缮,坐落在视野开阔的新村里,成为一道美丽乡村的风景线。身体健朗的陈文滚在房前削锄头,身后的厝内条件简陋,但房后建起的独立卫生间无言诉说着时代变迁。如今,狭长的排子房只剩陈文滚和其他5个老人居住。从集体厝搬到自建房的林金锁、陈震华、陈国梅、林春茂时常聚在一起谈往事,哪家第一个装上黑白电视、哪家买了第一辆三轮摩托车、哪家最早起新厝……
诸如黄龙村的集体厝,几乎遍布所有移民村。走访常太村、照车村、溪南新村、岭下村的集体厝,能发现零星几户还有住户,住的基本都是当年的第一代移民。
搬出集体厝的林金锁却搬不出对故土的回忆。“趁还记得就把它画下来,比例不一定对,但村庄的位置错不了。”今年84岁的林金锁从县电业局退休后回到黄龙村,19岁从常太霞田生产队搬过来后,就把对故土的记忆一起带了过来。2009年,在库区移民50周年时,成立了以他和陈文智、陈玉春等8位退休干部为主的家乡地图绘制小组。众人一起拼凑出故乡全貌,手绘稿被制作成电子版的“原常太区霞田乡示意图”,以龙山祖宫为参照,详细记录了大小村庄、河流、山丘的方位,让乡愁成为可以端详的实景。
“从常太搬去庄边镇黄龙、黄洋、尚书桥三个村的东圳水库移民有187户983人。”黄龙村党委书记陈少东告诉记者,近几年,受益于移民政策资金扶持,黄龙村投入近2000万元改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生产生活设施等,立足山区特色产业,发展香菇、红心柚、橄榄、枇杷等种植农业和观光农业。
去年,东圳移民纪念60周年民俗活动在黄龙村举行。那天,也是所有移民的节日,踩街活动从早晨持续到晚上。“村里还用上了直播。”陈少东说,“60年了,我们想办得隆重点。”
变 迁
“当年被安置在凤凰山脚下的两个山包里,没田没地的,过得像山上的猴子,大家都感到委屈。”回想起60年前的往事,今年66岁的李国章感慨不已。作为第三批移民,他所在的常太下斜生产队移民方向是如今的城厢区下磨片区和凤凰山片区。他说:“大多数移民只能靠手艺和劳动力生活。”
1992年,时任莆田市经济开发总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吴舜义,参与当年凤凰山片区的拆迁重建工程,他清晰地记得,凤凰山片区的山包被铲平,28户库区移民在凤凰山渠道边盖起一座座通天厝。如今这些老移民在城中生活富足。
见证这份变迁的,还有从常太村上庄集体厝走出来的教师许金珊。从20世纪90年代接触摄影后,他的镜头就没有离开过故土的每一次变化:码头摆渡的库区生活日常、1999年10月9日特大台风威胁大坝、一颗枇杷改变一个村庄的故事……山一程、水一程的交叠发展,许金珊记录下了这片土地新的责任与担当。
2010年前,养殖业是常太镇的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有上万人。当年,东圳饮用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整治工程启动,常太人民为了保护“大水缸”,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拆除了自家的养殖场。“很多家庭收入都是靠着一头猪。”陈美金说,当年8月全镇在20天之内拆除2000多户、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畜禽养殖场,转移生猪存栏9万多头、鸡鸭存栏23万多羽。“从建水库到护水库,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能为了养几头猪就把水源给破坏了。”常太镇岐山村村民翁桂香家自从拆了猪舍后,就专心致志管理她的枇杷园,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果园越建越大,生活也比以前好了。
2014年,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上议程。莆田市委市政府欲通过生态林工程、大坝加固及分层取水工程、污水治理工程、河流治理工程、搬迁安置工程、生态库滨带工程等六大工程,构筑“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立法”四道防线,实现“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优美”的目标。配套的东圳库区一级保护区搬迁工程适时启动。
这一次,常太人民再次让出家园——东圳水库一级保护区搬迁工程涉及的松峰、岭下、长基、洋边、坑洋、常太、东青、照车、利车、南川、东太等11个村664户3140人,搬迁房屋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征用林(果)地约1.2万亩。
这一次移民,大伙洗脚进城。2018年,移民们陆续搬迁至市区北部龙桥街道洋西村。新村有个乡愁味名字的小区——“圳湖”,那里,亭台楼榭,环境优美。65岁的吴文铸一家10多口人,从岭下村搬到圳湖小区,感慨颇深:“住在山里几十年,一年来城里没几次,晚年能住进带电梯的新楼房,知足了。”政府也没有忘记他们,2006年开始,莆田所有移民每年都能领600元的补贴款,领满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