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武陵溪畔的“治水经济学”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09-08 10:0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上山观瀑、下地采摘、休闲垂钓、亲子互动、美食体验……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武陵乡,“五彩大石”美丽乡村梦想成真。这源自一条河流———武陵溪的变迁, 源自一项制度———河长制的推行, 源自一位河长———武陵乡党委书记、乡级河长廖正楼的不懈努力。

  “廖一亿”的治水决心

  2009年,大田县在福建省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2011年5月,廖正楼调任武陵乡乡长,同时被任命为河长。4年后,提任武陵乡党委书记的他继续担负河长之职。

  武陵溪为均溪支流, 流入尤溪,汇入闽江。武陵乡是大田县典型的高山乡镇之一,平均海拔850米,高山陡坡耕作,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廖正楼从“治、管、护、养”入手,强化源头管控,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武陵乡褐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之前不少矿企老板找到廖正楼,希望通过每年向武陵乡财政缴纳费用的方式获得重新开矿权, 但屡屡被廖正楼拒绝,廖正楼因此还多了个外号———“廖一亿”。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 这些老板以为乡政府嫌钱少,一再表示可以提高费用,先是5万元,再到10万元,最后20万元。 “三次开价以后我就说要不你给1个亿,我们5000万用来环境治理,5000万用来发展经济。听我们这么说,他们也就死心了,明白我们决心已定,不会再干这种以牺牲环境的沉重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短期发展的事了。”廖正楼说。

  这“一个亿”的条件,让矿企业主们看到了武陵乡整治水土的决心,从此不再打武陵矿山的主意。廖正楼则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养殖面源污染防治等。

  探索“跨乡联建”护河模式

  2015年,廖正楼按照大田县河长制工作部署,探索将党支部建在河道上。武陵乡成立了大石溪党小组,设立3个党员先锋岗,组建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采取“跨村联建”护河模式,设立义务巡河岗、志愿监督岗15个,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河道问题,共同开展护河爱河行动。

  探索“党建﹢河长制”是大田县深化河长制工作的特色亮点。 廖正楼进一步拓展探索“跨乡联建”党建模式,与毗邻的石牌镇联合成立武陵溪临时党支部,整合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联合开展“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环境连片整治,通过实施河共管、路共护、绿共植、难共帮等措施,打造“家园清洁示范带”。

  “跨乡联建” 实现了对河流更为精细的管理。 武陵溪日益清澈,大石村的面貌大为改观。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

  武陵乡是三明市级精准扶贫重点乡镇。如何解决当地贫困问题?是不是可以做好水文章,让一河清水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作为河长的廖正楼把目光聚焦在山水人文资源丰富的大石村、仕洋村。 从管好水到利用水,他借助流域整治成果,让武陵乡走上了创新发展河道经济、摆脱贫困的路子。

  2014年年初,武陵乡向上级水利部门争取到近2000万元资金, 启动大石村生态护岸工程, 打造河流两岸景观。此后,廖正楼又推动建成三漈潭森林公园。“这个项目的建成,使大石村和仕洋村形成旅游环线,实现连片发展。”廖正楼说。

  如今,大石河流两岸,瓜果花木扶疏, 四季风景如歌, 春天可采草莓、桑椹,夏天赏荷,秋冬可采葡萄、柑橘等。这里吸引了家庭农场、休闲渔庄、果园等项目落地发展,集餐饮美食、运动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已然形成。

  悠悠武陵溪,一河清水,两岸丰收。如今,从治水起步,大石村终于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大田县 “十佳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 把呵护武陵溪作为己任的廖正楼,也通过河长制工作实践对治水与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治水,到有了产业,吸引游客,再把产业做大,提升环境质量,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百姓从中收获了生态红利。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