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夏日的筼筜湖,水清岸绿,骄阳洒在湖面上,折射出万千光芒。涨潮时分,翩翩白鹭从湖面掠过觅食,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漫步环湖步道,随处都能看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翱翔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幅生态画卷,折射出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32年的筼筜湖综合治理成效。始于1988年的这场综合治理,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对筼筜湖整治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历经四轮大规模综合治理,曾经的臭水湖如今水清岸绿、鸟飞鱼跃。
筼筜湖的综合治理激活了城市的生态“密码”,如今的它不仅是厦门的“城市会客厅”、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门面担当”,更是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白鹭的保护区,成为现代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范例。
32年前就有河长制雏形
被誉为厦门八大景的“筼筜渔火”,在20世纪70年代厦门城市建设浪潮中,曾因湖水的发黑变臭而一度黯然失色。
66岁的市民曾瑞琳还清楚地记得,20年前当他决定把家安到筼筜湖边,家人颇有微词,“天气一热,湖水就会发出臭味,蚊蝇孳生,周边环境也不好,家人不乐意住过来。”
不过慢慢地,曾瑞琳和家人们发现筼筜湖变美变靓,“湖水越来越清澈,鸟类、鱼类越来越多,每天早上我和老伴都会到湖边散步,心情真是很舒畅。”曾瑞琳说。
市民幸福感与日俱增的源泉,来自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效。回顾筼筜湖32年治理实践,厦门市始终贯彻1988年确定的“20字方针”,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早在治理之初,厦门市就明确“市长要亲自抓治湖”,并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多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织密责任网。这一做法堪称河(湖)长制、党政同责的雏形。
在此后的四轮大型综合治理中,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筼筜湖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强化组织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湖长(河长)制体系建立,把所有水体纳入监管,也将责任层层压实。
2018年3月,厦门市实行双总河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级总河长,强化了“治水”工作的党政同责。同年9月,筼筜湖被提升为厦门全市唯一的市级湖泊,由分管副市长任湖长,进一步强化了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市区共管的保护机制。
红树林成了生态修复的“功臣”
低潮时分,在筼筜湖沿湖种植着红树林的滩涂上,弹涂鱼、招潮蟹这些可爱的底栖动物“探头探脑”,成群白鹭则在红树林中觅食、休憩。
筼筜湖约2.6万平方米红树林为鱼儿、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修复了咸淡水交迭环境的生态平衡,筑起了筼筜湖的生态圈。现在的筼筜湖水质已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各种鸟类成群,多种珍稀保护生物在湖区频繁出现。
种植红树林,只是厦门市治理筼筜湖的一个做法。多年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科学管理思路,精准落实落细“20字方针”,持之以恒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空前力度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累计投入资金约11.3亿元,一条符合厦门城市实际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治理之路越走越踏实。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厦门市先手先后关停、搬迁环湖周边的电化厂、染整厂等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对筼筜湖南北两岸排洪沟口、雨水口进行全面截污,建设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每隔十年,厦门市还会对筼筜湖进行一次大的清淤,累计共清淤470万立方米,护坡筑岸14公里,有效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流水不腐。厦门市通过排洪泵站、内外导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等的建设,提升湖区整体防汛与水体交换能力。通过“西水东调”,将厦门岛西海域的海水通过闸门、导流堤、海水管道,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动力,搞活上游水体,实现改善湖区水质与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湖区保护全方位升级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今年5月1日开始,《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根据新办法,筼筜湖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由管理到保护、从自管到共治的转变,迎来全流域治理和保护的全方位升级。
在“20字方针”的指引下,多年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先后修订颁布了《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但由于筼筜湖的保护工作涉及资源规划、执法、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公安、文旅等众多部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代的湖区保护。为此,厦门市于2018年重新启动修法调研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加强湖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新出台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为治理筼筜湖提供了法律保障。新办法共5章36条,主要围绕湖区管理体制机制、规划与建设、治理与保护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针对存在的问题,新办法对湖区内鸟类保护、红树林保护以及垂钓管理做出具体规定。比如,湖区保护机构根据水域特点和安全条件,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垂钓区。同时明确垂钓区外禁止垂钓,拒不整改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河(湖)长制被写入新办法,规定在湖区实施河(湖)长制,负责协调湖区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解决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首批“市民湖长”来助力
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河长制的步步推进,如同一个强劲磁场,吸引着社会各界加入,形成治水强大合力。
“90后”郑磊2018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工作地点就在筼筜湖周边。今年8月28日,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市民湖长。在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启动的市民湖长竞聘面试中,他从9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厦门市首批“市民湖长”。
市民湖长不同于以往的市民园长,需要参与的热心市民具备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治理,还有红树林以及湖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对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由于所学专业正好是海洋生态学,此前还参与过筼筜湖治理,郑磊期待地说道,“我希望把我的职业技能运用到市民湖长的工作中,助力把筼筜湖打造成厦门的一张闪亮名片。”
筼筜湖的综合治理,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厦门市积极发动沿湖居民积极参与湖区志愿管理,打造湖区公园管理的“市民园长”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2017年国家公园协会将湖区创新管理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高校、科研院所充当“智囊团”,探索湖区水环境生态修复方面的创新治理;一场场环湖社区共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把湖区周边各种治理力量变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左膀右臂”;筼筜书院的建成,为筼筜湖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使环湖片区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白鹭洲西公园被打造为“爱心主题公园”,制作一批爱心雕塑,形成独具识别性的城市爱心标识……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作为“岛内大提升”的重要内容,筼筜湖片区迎来了焕发新生的契机——厦门市成立了市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即将开启聚焦“水质大提升”和“文化大提升”的第五轮综合治理,继续书写着人水和谐的幸福和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