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黄鞠灌溉工程:人水和谐 福泽万民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02-27 10:11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2017年10月10日,这是一个让闽东人民、 福建水利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黄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继莆田木兰陂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黄鞠灌溉工程始建于公元61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2019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福建水利的一张金色名片。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体现出来的情操之高尚、理念之超前、技术之先进、布局之巧妙、效益之显著,令人叹为观止。

 

修水利 辟荒田 两代攻坚

  黄鞠灌溉工程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鞠(569—657)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官授隋谏议大夫。其父黄隆官居隋朝内阁大学士,因忠言直谏而遭隋炀帝杀害。公元605年,黄鞠遵父命携眷属坐船出海,弃官归隐福建宁德,先居七都,后迁咸村(今周宁县)。607年与姑父、隋光禄大夫朱福“易地而居”,定居霍童石桥村。当时,霍童溪两岸一片荒芜,南岸土地虽宜耕种,但因山峦阻挡,咫尺相隔的溪水无法直接引入,农田生产力低下,作物品种单一,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为给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耕种条件,黄鞠决定在霍童溪上建长坝壅水,右岸凿龙腰渠,左岸凿琵琶洞穿山引水。由于工程艰巨,黄鞠率子女、乡众一干就是数十年。特别是他的两个女儿丹鸾和碧凤,因长年跟随父兄兴修水利而误了“及笄”之年,以至终身未嫁,到老成为孤身“姑婆”。

  黄鞠灌溉工程建成后,两岸渠系长达15公里,可灌溉农田2万余亩,中原文化由此在霍童落地生根,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带动文化传播、移民开发、民族融合的典范。后人为了纪念黄鞠兴修水利的功绩,修建了石桥村龙首堂;为纪念丹鸾和碧凤,在龙首堂左侧修建了姑婆宫。每年二月初二,霍童镇的百姓都要举办灯会和舞狮等民俗活动,以表达对黄鞠所作突出贡献的感激之情和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斩龙腰 凿隧洞 福泽万民

  黄鞠灌溉工程主体包括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两个灌溉工程系统。每个系统都由完备的干支斗农渠、调蓄陂池和农田组成。

  霍童溪右岸有大片土地可供开垦,霍童溪第三大支流大石溪也从那里经过,但因隔着“龙腰”这座山梁而无法利用。黄鞠决定挖断“龙腰”,把大石溪水引来灌溉。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的谣言,黄鞠郑重表示“只要能发万代香火,不问代代官贵”,坚决付诸实施。通过八九年攻坚,才把“龙腰”拦腰截断,凿出一条宽1.51~2.72米、深0.95~3米、全长5000余米的明渠。

  右岸龙腰渠建成后,黄鞠又着手开挖左岸琵琶洞,穿山引水,灌溉东北过溪坂百顷田地。琵琶洞因流水声似琵琶弹奏而得名,后因洞内蝙蝠聚集,又叫“蝙蝠洞”。琵琶洞渠系总长9000余米,由明渠与7段隧洞连接而成。当时没有爆破材料和设备,更无现代测量仪器,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凿穿百余米隧洞,无疑“难于上青天”。但黄鞠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采用 “火烧水激凿石工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在山腹中凿出了一条总长达700多米的隧洞。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保存至今的隧道水利工程。现存的隧洞还有5段,总长80米,宽约1米,最高处2.5米。

  为避水火灾害,黄鞠还开挖了四湖两池,即在石桥起头下开凿三湖,名曰“日、月、星”湖,又在村尾堂前开罗星湖,在故居门首开砚池和金鱼池。

  黄鞠灌溉工程整体结构坚固,明代虽然发生洪水致使霍童溪改道,但龙腰渠系至今保存完好。琵琶洞虽已没用了,但与其衔接的上千米明渠至今还发挥着作用。目前,两处灌溉渠系仍然灌溉着6000多亩农田。

 

精谋划 巧布局 人水和谐

  黄鞠灌溉工程是一套精密完备的集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供水系统,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这一理念。

  为综合利用水资源水生态,黄鞠巧妙设计,在龙腰渠渠首筑成20多米长的石坝,引水入渠,在龙腰自然村大榕树处分为两支:一支利用地形灌溉高处农田;一支引水入村,利用水位差建有五级水碓,借用水力进行磨麦、舂米、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之后渠水又分为两支:一支通过客山渠灌溉石桥洋千余亩良田;另一支进入日、月、星等调蓄陂池后,在石桥村内流经每家每户形成“三只蛤蟆九曲水”的生活供水体系。在分水处设立石蛤蟆,以改善水流条件避免冲刷,也便于对渠道进行分段管理。同时,为方便村民洗涤、消防、抗旱使用,沿渠系布置了砚池、金鱼池和罗星湖等调蓄湖池。

  同时,黄鞠还带领乡民广植松树,维护河岸,形成“九里松岸”;在湖上遍植荷花,形成“十里荷香”。到北宋时,霍童溪河谷地带花团锦簇,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环境优美。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等道家名人以及余复、林聪等数百位诗人慕名游历于此,写下大量诗篇。

霍童溪畔、龙腰山麓,一个古老的水利工程———黄鞠灌溉工程从隋代而来,携着淙淙流水欢快的歌声,正用汩汩清流传唱千年绝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