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走进漳州城,九龙江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穿城而过,以天然的水脉走向,直接界定了漳州的城市格局与发展轨迹:江北岸,受“古人逐水而居”的观念影响,而沉淀成古韵悠长的老城区:红砖厝、燕尾脊、石板深巷,唐宋格局宛如未改,文昌阁畔流水低吟;江南岸,凭借江流的生态空间和景观资源,崛起为欣欣向荣的高新区:现代化楼宇鳞次栉比,科技园区灯火通明,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天际线。
漳州水网密布,溪流纵横,灵动多姿。境内水系受冲积平原地理塑造,犹如叶脉经络般舒张延展,于广袤田园之间百转千回。毫不夸张地说,漳州人的血脉仿佛自古以来就流淌着九龙江水的潮汐。自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漳州市在“治水管水兴水”上大做文章,水流经处,一幅现代化闽南水乡特色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活水润城:绘闽南水乡新画卷
碧湖如镜,倒映天光云影,鹭鸟翩跹栖息;西湖潋滟,碧波轻漾处鸢飞鸟跃,绿荫掩映成趣;西院湖静谧疏朗,远山近水如墨染青笺;九十九湾蜿蜒多姿,古厝骑楼傍水而立,尽显闽南风韵;南湖波光潋滟,白鹭低徊,与水岸绿地相映成画。再看香蕉海绿浪接天,荔枝海红霞簇簇,水仙花海清雅娉婷,四季花海缤纷不绝,共同构成富美漳州“一城花海半城湖”的坚实底气。
如今,“五湖四海”已然成为漳州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它们以水为脉、以绿为媒,润泽闽南的土地,结出花果的收获,连接淳朴的人心。2017年来,漳州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大力建设“五湖四海”工程。“五湖”项目通过整合农田林地,将地势低洼、污水横流且极易成涝的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区域改造为城市滞涝区生态公园。“四海”项目通过修复荔枝林、香蕉林等山体植被,打造集城市防洪排涝、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海绵体、市民多彩聚集地”。最终形成“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特色景观,周边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此前,因排涝功能薄弱,依水而居的附近居民广受困扰。“曾经这里叫西院村,逢雨便涝,因为臭水和附近的污水处理厂,没人敢投资,地段房价也非常便宜,上下班出门总能闻到阵阵恶臭。”住在西院湖附近的张先生说道:“前几年工程开干后,终于不用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了,水也不臭了,污水厂附近还建起了万达广场,我们这个小区的二手房价比我买房的时候翻了好几倍,下楼就能和女儿在公园散步,赏荷花,锻炼身体。”
西院湖治理,只是漳州水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碧湖、西湖、九十九湾也曾面临黑臭水体困扰,漳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截污处理、清淤清障、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大工程,让“死水”变“活水”、“浊水”变“清水”。
重现生机的“五湖四海”,将盎然绿意转化成发展活力,注入漳州的每一个角落:南湖“双创”产业园区正依托南山文化生态园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成为漳州高新区创业创新的“黄金宝地”;西湖通过1500亩水体公园的建设直接带动核心区近5000亩用地的开发,公共基础已完成景观公园、道路、安居房教育等设施,未来规划还有商业、商务办公、商业街等集聚,引资无数;碧湖吸引了万达、建发等龙头企业入驻,“金融中心”、大型商圈日渐形成。
清流育产:亮花果之乡金名片
作为鱼米花果之乡,漳州的产业脉搏始终与水息息相关。芡实田连绵如翠,花开如星;百花村种植基地百花争艳,香远益清;罗汉松盆景苍劲挺拔,形意盎然——这些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源头清水的滋养。
云霄县和平乡上坂村,不少游客自驾到村里购买芡实,这种“水中人参”每公斤能卖出200元的好价格,丰收季时,村芡实合作社前每天都排起长龙,结在田里的新果也能被预订一空。据漳州市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统计,预计一年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甚至还有上升空间。
要养好这颗“水中人参”,水质条件是决定性的先决条件。2018年,上坂村全面铺开河道污染治理工作,村里6.1亩牛蛙池被夷为平地,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污水得以根治。在当时驻村书记的带领号召下,村民们开始尝试芡实种植,最终不负一方好水,芡实铺出了小山村的致富路。“水质差一点,产品和质量就差一大截。”种植户陈伯说道,芡实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色池塘”。
从“污染养殖”到“生态种植”,背后离不开河湖长制的制度保障。上坂村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河,一线值守,县级河长智慧平台实时监控,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农业用水水源清洁。
花卉产业作为漳州的城市名片,同样因水而兴。从市区驱车五公里,“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几个显眼的字样便映入眼帘。1963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的勉励下,“百花村”因此得名。踏入园区,顷刻间便被铺天盖地的色彩与芬芳包裹——香远流长的素心兰、紫得发红的三角梅……桃李水仙,梅兰竹菊,芳菲争艳,应有尽有。据林姓花农介绍,各个品种的花卉对水的需求不同,但所有花卉对水质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异常敏感,一次不当的灌溉便可能让昔日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村之所以在这里才能发展得这么久、这么好,是因为前人向来把‘寻一方好水’视作头等大事,就如人逐水而居,花同样依水而生,依好水而美。”
2024年,漳州市花卉苗木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近413.1亿元,持续保持福建省首位。依托花卉产业优势,漳龙公司接管漳浦县“花博园”扩建成总面积超万亩的“东南花都”,每年举办盛大的花博会,吸引50多家外资企业在此投资超4500万美元,以种植世界名贵的花卉品种。“南溪的优质水源,是东南花都的培育高端花卉产业的立根之源。”花都讲解员介绍道:“我们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东南花都九龙江流域南溪溪坂村段的巡河工作,在水上、路上发现影响水质的威胁时就会及时联系官浔镇河长办。”近年来,漳浦县官浔镇和东南花都共同建立了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将12.9公里的河道统一进行管理,形成镇级河长、企业河长跨区域联防联治的工作格局,保障南溪水上路上全覆盖,实现一个护河队长、一支护河队、一套管理机制从头管到底。
碧水润人:铺生态文旅富民路
清水长流,文旅富民。在漳州南靖,水不仅滋养产业,更能为当地村民“生金”。
漫步云水谣,古道悠悠,溪水潺潺。百年榕树下,游客驻足拍照,村民在河边摆起茶摊、手工坊,笑意盈盈;土楼群“四菜一汤”静卧青山绿水间,使人惊叹古人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塔下村小桥流水人家,更是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这些曾经静谧的古村落,因一泓清泉重焕生机。
“以前这里的溪浊不见底,我们煮饭都不方便,还要费力打井水,现在水美了,坐在家门口泡泡茶,平均每个月能多4000多元的收入。”住在“东歪西斜”土楼的刘姨笑着说。水清河清,云水谣、土楼群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水文旅带动了餐饮、住宿、导游、文创等一系列产业,村民足不出户把业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茶香再浓,也怕巷子深。南靖县位于九龙江西溪的源头,水质好坏直接影响着土楼能否成功申遗成功。事关城市形象,南靖县以“铁腕治水”的决心,高位推动河长制,构建起“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三级治理责任网,从源头上形成组织保障。针对船场溪云水谣段,投资3500万元专项治理,全面完成清淤疏浚、河道拓宽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河道行洪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南靖县流域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标准,行洪能力提升30%,两岸植被覆盖率高达85%,九龙江西溪更是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活水富民,南靖县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每一处水景都成为“可游、可赏、可致富”的绿色资产。南靖县官洋村曾荣获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1万元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3万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土楼“四菜一汤”等特色形象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视频平台“博士县长带你游土楼”直播观看量突破135万,随处可见的农家乐、生态有机农产品、蜂蜜驿站也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购买,有效拓宽了村民收入。
登高远望,九龙江水奔流不息,流过“五湖四海”的潋滟波光,绘制出城市发展的新景;滋养过芡实田的翠绿、百花村的芬芳,沉淀为产业振兴的底气;映照出云水谣的古榕树、塔下村的客家土楼,荡漾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在漳州市河湖长制的多维布局下,“水的财富”已经深深刻入城乡发展的脉络之间。水清、岸绿、业兴、民安……漳州正以汩汩清流,激荡起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