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经济网:福建“河小禹”:九载传承守清流 青春治水绘新篇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5-07-30 16:2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八闽大地,江河奔流。暑假期间,一群以青春守护碧水的“河小禹”们,正在用智慧与汗水,在母亲河畔留下别样的风景。

  傍晚时分,福州大学水利相关专业的陈帆仍伏案在电脑前修改关于泉州山美水库的解说词,她反复推敲屏幕上的文字,最终决定使用旧时广为流传的民谣作为过渡句:“‘金鸡吟,出黄金;提江水,灌三晋’这首反映晋江两岸人民美好愿望的古老歌谣,终于在山美水库建成后成为现实。”同一时刻,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林汐正醉心创作,宣纸上墨色淋漓,干练遒劲的线条动感十足,好似闽江奔腾;晕染的水彩则强调两岸青山的苍翠,二者相映成趣,一幅高辨识度、饱含深情的闽江画作渐趋成型。

  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福建省“河小禹”群体活跃的生动缩影。自今年七月福建省河长办、团省委和省学联联合发布2025年“河小禹”专项行动方案以来,省内高校反响热烈,各学子们踊跃参与实践。

  深化创新拓颂水维度

  今年的活动在延续往年巡河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画河湖、颂河湖、绘河湖、忆河湖、探河湖等六项专项行动,鼓励“河小禹”们当好守护员、创美员、宣讲员、导览员、解说员、设计员,拓宽了参赛维度,亮点纷呈。

  以“画河湖”征集为例,活动首次将艺术创作深度融入河湖保护宣传,吸引了众多像林汐这样的美院人才和专业艺术生的参与。艺术元素的注入,显著拓宽了宣传的维度和受众面。高校学子用画笔描绘河湖之美,作品本身即是“幸福河湖”的宣传品。其视觉效果和感染力更能跨越年龄和知识背景的界限,用自豪感和获得感打动人民群众的心弦,从而使“爱河护水”的理念传播更广泛、更深入,有效提升了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河湖长制工作的效果。

  躬身实践显护水担当

  河湖长制理念的传播,背后是实际行动的坚实支撑。七月的福建,骄阳似火,热浪裹挟着大地,将街巷蒸腾得人影匆匆。然而,在闽江奔涌的岸线、九龙江蜿蜒的河滩、木兰溪碧波轻漾的堤畔,却有一抹抹跃动的“河小禹蓝”正顶着烈日,聚集在领头的“民间河长”身侧,聆听关于巡河护水的各种工作要点。走进看,汗水浸湿的后背格外显眼,但学子们的专注程度却丝毫未减。暑假期间,“河小禹”们学习河湖长制的相关知识,以“发现问题-反馈平台-跟踪整改”的闭环治理机制主动担当,肩扛起守护清流的责任。巡河时,他们不仅是发现问题的“啄木鸟”,更是推动整改的积极力量。

  金鸡拦河闸水利文化展厅内,来自闽南理工学院的“河小禹”们正围在工程模型前,眼神专注,展厅解说员王先生介绍道:“作为横跨晋江干流的关键工程,金鸡拦河闸通过南北两渠和晋江、石狮、南安沿海3镇等供水通道,将河、湖、库联通起来,互为备用水源,形成供水网络。”其中一位学子立刻敏锐地追问:“王老师,您刚刚提到它联通了供水通道,但闸门调度是如何平衡防洪和供水呢?”解说员向他投向赞许的目光,顺势引导学子们观察工程模型旁的水位实时监测数据屏:“这正是金鸡拦河闸的智慧所在,我们通过精准监测上游来水和下游潮汐,根据实况科学启闭阀门,丰水期开闸泄洪,枯水期关闸蓄水保民生。大家巡护晋江时看到的稳定水位,背后就有它的一份功劳。”另一位“河小禹”小吴则被展厅内历代陈列的闸门构件和老照片所吸引,王先生适时引导:“这些展品就是一部浓缩的治水科技进步史,你们现在参与的‘探河湖’智能设计行动,说不定哪天也会列入这里成为新展品呢。”听到这里,学子们纷纷拍照记录,从工程迭代的过程中寻找灵感,在研学笔记上记下有关科技传承的感悟。

  不论是水利景区的悉心研学,还是河道岸畔的躬身实践,亦或是河岸树荫下的水墨写生……“河小禹”们走过的足迹,洋溢着青春的感染力,成为福建河湖长制向基层、向青春力量延伸的智慧触角。

  福建经验谱治水新篇

  九载耕耘,硕果累累。据福建省河长办统计,自2017年以来,福建省已组织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80多所高校、600多支实践队、1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累计巡河总里程超2000公里、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开展问卷调查6万多份,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数据,生动诠释了“河小禹”机制的强大生命力,为全国提供了“全民治水”可复制的福建经验。一届届青年学子奔走在八闽大河小溪的岸线,用脚步丈量河道,不仅为巡河护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更延伸了河湖长制的广度,有效推动了治水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变,助力河湖长制实现“有能有效”。九年坚守,让守护河湖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细水长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