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夏日傍晚,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过芸溪畔,一湾碧水倒映着水上的小船和野鸭,岸上人头攒动,市民游客在这里享受休闲好时光。
海沧区近年来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通过截污控源、河道清淤、生态补水等措施,系统治理主要河流和小微水体,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河。
曾经的黑臭水体变身“网红打卡地”,无人管理的池塘改造为“家门口的后花园”。如今,海沧区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河湖生态美景成为了海沧区的“金名片”。
系统治理破难题
在过芸溪三江口湿地公园里,清澈的溪水在错落有致的叠石间欢快流淌,岸边美人蕉随风摇曳,白鹭在生态浮岛上悠然栖息。
作为海沧治水的标杆,过芸溪治理经验成为厦门市的成功范本。近年来,海沧区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体系,通过区级河长一线把脉、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的方式,统筹推进过芸溪治理。
2019年,海沧区在厦门市率先完成过芸溪全流域消除劣Ⅴ类水质;2021年起,过芸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023年,过芸溪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一系列亮眼成绩并未让海沧区停下治理步伐,2024年7月,针对部分河段水动力不足、支流淤积等问题,海沧区启动了新一轮水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水体自净能力。据了解,工程通过“底泥改良、生态基、潜水推流曝气、生态石、生态浮岛”综合技术体系,系统性清淤1.2万立方米,修复9处蓄水汀步,治理河段的水体能见度突破1.2米,溶解氧浓度提升30%,不仅解决了河道淤积问题,还优化了水生植物布局,让过芸溪焕发出新的生机。
海沧区实施了马銮湾新城雨洪生态补水工程,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从九龙江北引左干渠引入160万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市政集团开发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这项工程不仅能解决水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促进过芸溪流域的水循环。
“过芸溪治理成效为厦门市城市河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海沧样本’。”海沧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精细管养小微水体
清晨的洪塘公园池塘边,养护员张小兵正将透明度盘缓缓沉入水中。“45厘米,比上月又提升了5厘米。”他在记录本上写下数据。这个日常检测动作,正是海沧区小微水体精细化管养的缩影。
曾经的洪塘公园小微水体面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泛滥、水质浑浊的难题,影响了公园景观和周边居民的生活。
2018年,海沧区取缔洪塘公园周边的养殖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随后通过生态清淤,构建“藻-鱼-螺”共生系统,使水质从Ⅴ类提升至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标准。
2024年,海沧区启动公共池塘提升3年行动,结合输水管道铺设、试点池塘尾水回灌农田,优化小微水体补水方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以藻净水,以鱼治藻”的净水体系。
“治水重在建立长效机制。”海沧区河长办负责人说。近年来,海沧区不断深化小微水体治理和管养工作,全面推行管理和养护分离的模式,落实分类分级、多措并举、一塘一策管养办法,开展“美丽池塘”评估工作;推出《小微水体考核方案》,明确“水面清洁、调蓄有效、消除黑臭、生态完整、设施运行正常、环境整洁”的管养标准。
海沧区河长办积极联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管及属地街道办等多家单位,每季度对全区在册小微水体管养工作进行评估,将水质、“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指标纳入季度评估,评估结果直接挂钩管养经费,确保治理成效巩固深化。
如今,洪塘公园的治理经验成为海沧区10个示范池塘的治理标准,逐日检测水质指标,建立生态档案。“洪塘公园以前是‘一潭死水’,现在成了我们的‘生态课堂’。”带学生前来调研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曹文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