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经济网:安溪:守河湖安澜,绘幸福新景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5-04-28 10:2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在福建省安溪县,一条曾有着生态问题的水域,正蜕变为串联十万级客流的“幸福生态链”。

  困境:洪患伤疤与生态问题

  2023年,虎邱镇曾受到洪水影响,留下多处水毁隐患。用居民林波的话来说,住在溪边的他每天没事干对着溪水犯愁。安溪县以茶香闻名于省内,龙门溪小流域作为当地茶农常用的灌溉用水,一旦被污染,对茶叶品质的恶劣影响可谓立竿见影。彼时的溪畔,既有坍塌的生态护岸亟待修复,也有沿岸违章建筑侵占河道,更有沿岸传统养殖场持续对水质造成威胁。

  解题:系统治理重构安全底线

  如何实现“河湖安澜”与“生态变现”的双重目标,成为安溪县河湖长制推进中的核心考题。在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为虎邱镇争取到资金,用于建设蓝泊湾“福道”项目,构建水陆同治的“立体防线”。

  固本强基守河湖安澜。安溪县统筹建设防洪护坡,妥善处理水系流量关系,提高河道行水承载能力:增加岸边水生湿生植物,提升景观效果并在沿岸河道硬化护坡种植地被藤蔓植物,实现生态与安全有机统一。据统计,蓝溪干流沿线累计建设生态缓冲带350亩,开展支流沿线生态修复40亩。

  “以前一下大雨就提心吊胆,现在再也不用怕被水淹了。”住自建房的洪伯说。在“河湖安澜”的定心丸下,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一湾碧水,也因此成就虎邱镇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成功转型,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现在春天,我们自己做点葱饼,推个小车走几步就能做成小本买卖。”据卖葱饼的陈阿姨回忆,以前的葱饼摊只能卖给村民,现在来玩水的游客很多,葱饼生意越做越大,补贴家用的压力越来越小。说到此时,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铁腕治乱守河湖秀美。安溪县河长办以水岸同治法“开方”:对沿岸违章建筑、影响水质的养殖场进行拆除整治;联合县住建局等相关部门按“修旧如旧,适度翻新”的原则,对沿岸闽南建筑风貌突出的青石古厝和四座联排古厝进行更新活化,极力还原古代闽南水乡式特色,做活“一县一溪一特色”。

  压实责任守河湖清澈。为保障河湖整治“拳拳到肉”,安溪县河长办创新“五长”治水,即“河长、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治理模式,确保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协同工作,为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提供了强力保障。2024年全年,县河长办累计联合开展河湖长制工作督导20多次,协调解决问题4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县实行书记、镇长双河长制,设置河长制办公室,聘有106名河道专管员,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河道专管员和河道日常保洁工作,落实好河湖管护“最后一米”。

  成效:水岸增值激活全域旅游

  如今,虎邱镇的福道上,错落有致的透水砖道如同琴键浮于水面,游客踏着石砖立于水上,细碎的水声哗哗流淌,是溪水在拍击生态护岸的鹅卵石;再往前,一条笔挺的涉水桥梁架起上岸的捷径;岸边,是清一色的白墙红砖自建房;远处看,与陆上接壤的“多巴胺彩色砖路”在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沿着福道溯溪而上,10来公里的滨水步道如同项链般“串珠成链”,好似穿行在山水画卷间,每移一步便换一景。

  移步换景的奥妙,在于设计上的巧思。虎邱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虽有“三岩四水”,但陆地却不具备相关条件一览到底,设计者只好在水中做文章,于是便有了“一条福道连水岸”的独有景观,形成“一带、两岛、三区、多点”的游览网络,实现了“游一景点”向“游一景区”的全域旅游转变,有效扩大了亲水经济圈,设计思路也成为了水文旅发展中可借鉴的创新经验。

  守好“河清景美”底线的同时,安溪县河长办主动出击,探索幸福河湖建设,对水生态价值转换做出大胆探索。

  据安溪县河长办负责人张艳华介绍,安溪县以龙门溪流域为载体,通过“生态链+文化链”双链融合,构建起全长5公里、串联“一轴两主三辅”的幸福河湖生态廊道。其中,拟携手雕塑艺术家陈文令打造“依仁溪岸”为侨乡艺术新地标,匠心雕琢“渡海石”“同心石”等文化符号。下游溪瑶村则依托天然浅水滩开发四大亲水主题区,形成日接待量超千人的生态型滨水休闲带,与上游年客流过40万的志闽漂流、桫椤谷景区形成水岸联动,以艺术赋能水生态、文旅激活水经济,走出了一条“水岸增值、文化再生、民生普惠”的河湖治理新路径。

  安溪县龙门溪畔,关于“水安澜、河秀美、民普惠”的三重旋律正在生动演奏;双河长、“五长”共治的破题智慧,正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河湖生态链。展望未来,安溪县河长办将持续以“守水有责”的担当筑牢水安全屏障,以“治水有为”的智慧擦亮生态底色,依托河湖长制织密责任网,以实干担当守护河湖安澜,让碧水清波化作人民群众身边的幸福之源,在新时代治水实践中交出水润民生的安溪答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