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河湖新闻

中国水利报:幸福河湖建设怎么做?水利部河长办主任作答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5-03-19 08:5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在江河湖泊治理保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什么成效?如何发挥部门协同效能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河湖治理保护?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哪些实践路径?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8年多来,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成效?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2016年11月、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水利部、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在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110个大型引调水工程推行河湖长制,指导各地建立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跨界河湖保护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河湖长+”协作机制、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与处置机制、巡(护)河员制度、社会共治机制等,形成河湖管理保护强大合力。

  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基本完成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多年来全国用水总量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加强取用水管理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与2015年相比,2024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减少1.95万平方公里、减少6.8%,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8.83万平方公里、减少51%,超采量减少50亿立方米、减少31.9%。

  三是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管控,组织划定170万公里河湖管理范围,批复实施七大流域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基本完成省级岸线规划批复;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累计清理整治问题28.2万个;严格管控河湖管理范围内新开垦耕地。

  四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排查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整治完成率达90%,推动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自治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累计解决问题2200余个;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4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行政村比例达90%;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强化船舶污染治理。

  五是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黑臭水体治理,3033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80%,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82.3%;构建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加大重点湖库水华预警防控力度,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较2016年上升22.6个百分点。

  六是加强水生态修复。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永定河连续4年、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贯通,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全面推进河湖生态流量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管理;2016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超5000条,完成1.67万条(个)河湖健康评价;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落实黄河休禁渔制度。

  七是加强执法监管。最高人民检察院、水利部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各地健全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严厉打击各类涉河湖违法行为;充分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强化河湖常态化智能监管。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河长制要一以贯之。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对完善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作出部署。水利部河长办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深化河湖长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水利部与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依托河湖长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河湖保护治理难题,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河湖长制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水利部河长办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深化河湖长制,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

  一是充分发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效能,加强对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二是完善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聚焦构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加强工作统筹谋划,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河湖治理保护。用好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跨省河流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和涉河湖违法违规问题发现处置机制、大运河管理保护“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河长办”协作机制。指导南水北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管理单位与沿线地方建立完善河湖长制协作机制,强化丹江口水库、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等重点区域保护,加大青藏高原地区河湖保护力度。

  四是用好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与处置机制。指导各地深入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与处置的意见》,加大非法侵占河道、围垦湖泊、占用水库库容,以及违法违规取水、排污、设障、养殖、采砂等损害河湖、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突出问题的调查处置力度,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及相关部门责任。

  五是开展乡村河湖管护攻坚行动。聚焦乡村河湖水系淤塞萎缩、水域岸线侵占、污水垃圾直排等突出问题,部署开展乡村河湖管护攻坚行动,指导督促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摸清乡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梳理存在突出问题,结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集中力量改善乡村河湖面貌,建立健全乡村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

  六是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2024年底,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制定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关键作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通过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水利部将会同财政部利用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积极支持幸福河湖建设,并指导地方整合财力支持幸福河湖建设。同时,还将加快完善幸福河湖相关建设、评价技术标准,完善幸福河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发布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河湖管护离不开科技赋能。当前,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施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请问,水利部在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助力河湖管理治理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进一步强化应用?

  近年来,水利部强化河湖智能监管,应用卫星遥感+AI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开展河湖库地物图斑解译,将疑似问题图斑推送地方核查整改。2024年首次使用亚米级卫星遥感影像助力“清四乱”,长江委、黄委、淮委、海委、松辽委等流域机构解译并向相关省份发送疑似问题图斑4854个,督促地方加紧核查整改。各地清理整治的4.2万个问题中近60%通过遥感发现。同时,地方积极推进智能监管,如河北省打造河湖视频监控“一张网”,布设高监控点位摄像头1万多个,每个摄像头监控范围为4公里,全覆盖监控全省1386条河流、23个湖泊。山西省加大无人机巡河力度,重点关注“四乱”整治、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

  下一步,水利部将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健全河湖管理标准体系,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数据底板,加快推进全国河道砂石采运管理“一码通用、一码溯源”,开展河湖遥感图斑核查“回头看”,以新质生产力助力河湖管理治理保护。

  今年年初,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通知,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积极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河湖保护治理、幸福河湖建设等工作实际,充分挖掘与培育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各地如何结合幸福河湖建设成果,更好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幸福河湖建设不仅要实现“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更要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各地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在水质达标的水域,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养殖,推广“人放天养”模式,打造绿色有机水产品品牌。例如,浙江千岛湖发展有机鱼养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依托优美的河湖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例如,江苏依托太湖的湖光山色,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依托河湖良好水质,发展特色水产业,将“生态好水”加速转化为“经济活水”。例如,广东河源市依托万绿湖长年Ⅰ类的优质水,吸引多家饮用水头部企业落地投资,建设“百亿级”水产业园,创造了新型产业发展模式,1吨天然好水创造出1000元产值和100元税收。

  二是挖掘文化价值,传承弘扬水文化。依托河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水文化产业,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打造水文化品牌。例如,浙江绍兴市依托古运河文化,开发水上旅游线路,举办运河文化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利用河湖治理成果,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开展水情教育,增强公众节水护水意识。例如,广东茅洲河治理后,深圳市建设了水情教育基地,成为市民了解水治理、参与水保护的重要平台。

  三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在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地区得到合理补偿。例如,浙江、安徽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开展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例如,浙江省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助力地方发展,实现老百姓收租金、拿佣金、提分红,绿水青山直接变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我们相信,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幸福河湖建设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筹兼顾,走因江河而繁荣兴盛的幸福之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