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在“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治理理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福建省莆田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仅绘就了壮美的生态“新画卷”,更为这座城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内涵与动力。木兰溪流域成为全国首个以流域命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曾经让莆田人民世世代代又敬又畏的木兰溪,何以实现从水患“洼地”到发展“高地”的华丽蜕变?
为民治水,根治千年水患
“以前,每年的6月—8月我们都过得心惊胆战,洪水一来,田地里的庄稼就全被淹没了,房屋倒塌损毁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一提起我们这个地方,外地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站在玉湖新城的高处远眺,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75岁的彭金芳老人十分感慨。
“你看,现在我们都搬进了高楼大平层,不管是刮台风,还是发洪水,一点都不用怕了。”顺着彭金芳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处高楼错落有致、矗立于玉湖之畔。
作为福建省的“五江一溪”之一,木兰溪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占莆田市土地面积的45.8%,覆盖全市80%以上的常住人口,是莆田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但与此同时,木兰溪也曾水患频发。受制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游一下大雨,下游就极易在海潮、台风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洪涝灾害。
1999年12月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拉开了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序幕。经过多年接续努力,2012年,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实现归槽。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莆田市将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采用“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形成城市内湖——玉湖,提升城区的蓄洪能力和生态内涵。
以玉湖为中心,莆田市启动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依势开发建设玉湖新城。“改造建设彻底解决了木兰溪下游周边9个城中村、1万多名群众长期生活在低洼易涝地带的‘心头之患’。”荔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玉湖新城改造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曾向阳说。
久久为功,保护流域生态
行走在仙游县西苑乡的笔架山,木兰溪从这里的一汪清泉开始、汇水成溪,一路奔流入海。
“2023年至今,木兰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为历年最好水平。”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龙贤介绍。
事实上,与许多地区一样,木兰溪也曾一度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加速聚集等衍生出的环境问题。作为贯穿全境,并在境内独流入海的河流,对于莆田来说,治理好木兰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莆田市印发实施《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规划》,把全流域治理拓展到全域城市来规划建设,以木兰溪治理统揽美丽莆田建设。针对性实施流域治理提升、污水管网建设两个“三年行动”,扎实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建立木兰溪系统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纪委监委、生态环境等单位定期会商突出水环境问题,协调推进问题整改;聚焦污水收集率、流域水质等关键指标,量化工作考评考核,推动属地及相关部门真抓实干。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木兰溪上游设立180平方公里的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常态护林生态养水;在下游开展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入海口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以红树林湿地修复、黑脸琵鹭栖息地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空间。
以“数字木兰溪”建设为抓手,构建多维度一体化大感知平台,通过水质在线监测和部门、属地的联动处置,实现数字孪生、智慧管水。
“同时,我们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思维,5年来,环评领域共否决化工、印染等‘两高一低’项目16个,涉及总投资金额9亿元。”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国英说。
以水为源,释放生态红利
虽已冬日,泗华郊野公园依旧绿意浓浓、生机盎然,人们支起帐篷、席地而坐,尽情享受着冬日的暖阳。近年来,莆田市结合水环境治理新建了一批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从单一的防洪保安,到防洪保安、生态治理和文化景观“三位一体”,再到全流域系统治理,生态红利正惠及莆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
饮用水安全的“阀门”越拧越紧,通过构筑保护、治理、修复、法律“四道防线”,不仅增强了东圳水库的调洪蓄洪能力,也守好了150万人的“大水缸”。莆田东圳水库管理局局长郑国海告诉记者,如今,水库水质已由原来的Ⅲ类提升到现在的Ⅱ类。
在莆田的“生态绿心”,水上巴士穿越于“荔林水乡”,将文化与旅游、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一条集运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黄金通道正在形成。
从10家企业到465家企业,曾经因地势低洼、鲜有企业入驻的华林经济开发区,如今也迎来了“春天”。“现在水患没有了,我们甩开膀子一心抓生产,企业曾多年位居城厢区纳税第一名。”园区郭氏鞋业厂长赵庆宗说。
千年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接续推进的木兰溪综合治理,实现了莆田市生态环境的高颜值、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民众生活的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