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红船行驶其间,激起层层涟漪。白墙黑瓦的“戴云山筑”倒映在水面,与碧绿的河水交相辉映,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跃然纸上。这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岱仙湖上的美景,也是水口镇河湖长制工作的成效。
“自从实施河湖长制后,水口风景优美多了,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会带着孩子到岱仙湖畔走走,这也已成为不少水口人的日常。”湖坂村村民黄桂水一边欣赏着沿湖美景,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水口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做活水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新路径。该镇建立党政主导、属地负责、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目前,水口镇共设置镇级河(湖)长3名、村级河(湖)长16名、河道专管员16名。
“要想有效遏制破坏水环境现象地发生,日常巡河工作容不得马虎。作为一名村级河道专管员,我每天就是沿着堤岸巡查河道,保护好水生态。”水口镇榜上村村级河道专管员黄双接每次巡河,在做好纸质巡河记录的同时,也会通过手机APP上传巡河记录。
水口镇借力“党建引领、协同协作、共建共享”跨镇联建机制,与德化县雷峰镇、南埕镇、龙门滩镇、杨梅乡等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借力“双口联动”边界共建机制,与永泰县洑口乡建立边界河湖沟通交流制度,实现优势互补、交融互鉴、河湖共治。
不仅如此,水口镇还结合革命老区、石牛山景区及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特色,投入12万元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河长制办公室,使之成为管护河湖的联络点和前哨岗、群众参与治水护河的议事堂、监督河湖长效管护的“千里眼”。
“近年来,我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河长办标准化建设,让河长办‘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经费、有巡河交通工具、有水质监测设备’。并且结合‘陶瓷’元素,投资100多万元打造‘河长制+林长制’主题公园,配套‘河长制+林长制’宣传板块、趣味性河长知识问答墙、历史治水名人廊、红船码头等文体设施,让前往休闲健身的群众了解河长制相关知识。”水口镇党委书记蔡伟明说。
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水口镇开展了“清四乱”整治行动,同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今年已完成迹地更新造林面积1362亩、森林抚育面积3226亩、生物防火林带抚育面积478亩;实施闽江大樟溪涌口段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涌溪丘坂段河道治理工程、涌溪丘坂段整治提升工程等3个项目;在岱仙湖投放鲢鱼、鳙鱼等本地鱼苗200多万尾,以鱼养水,保护库区水生态。
“自从治理以后,水更净、景更美、心情更惬意了。我们一定好好维护治理成果,让村庄一直美。”看到家门口的河湖大变样,湖坂村村民黄珠珍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科学“治”水的同时,水口镇适时给河湖长制插上数字化翅膀,投资40万元建设库区“智能化管理平台”,环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安装17个视频监控,部署17路入侵AI算法,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砂、非法倾废、非法捕捞、电鱼等违法行为,并与空中无人机巡查相结合,织密“空地巡查”一张网,打造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的“智能化”巡河新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水口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水为脉,持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该镇用好用活省级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2000万元补助资金,现已完成建设岱仙湖环湖栈道、内湖夜景灯光秀、陪跑墙、停车场、篮球场,改造提升夜市慢道、药膳一条街以及镇区部分道路,增加石牛山景区至镇区路灯及绿植,成功打造了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建设的“水口样板”。围绕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云上梨坑、森奢岛露营基地、红船渡口、薪火·福道、岱仙溪竹筏漂流等“一村一品”,全域旅游品质提升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湖心岛民宿老板黄爱煌说:“得益于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石牛山景区的人气,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这里游玩。我们在这里经营民宿、卖些铁皮石斛、黄花远志等农特产品,收入还是很稳定的。”
“依托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我们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带动了餐饮、民宿等相关产业兴起,不断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水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红利向经济红利高质量转化的路子。”水口镇旅游办负责人蔡光达说。接下来,水口镇将继续擦亮水生态底色,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努力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