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昨日,市政协人资环农委组织委员就厦门岛内水库水源地保护情况考察调研,他们实地考察湖边水库、埔仔泵站,召开座谈会,为提高厦门饮用水安全、推动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支招。
这次考察也是市政协人资环农委创办于2022年的“委员话环保”活动之一。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发挥政协委员作用,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内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观点
综合施策 推动雨水收集利用
市政协委员、环境资源界别召集人、市气象局局长 张长安
厦门属于缺水城市,水资源紧缺。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建议厦门可以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立法和政策支持上,可尽快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为雨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通过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在规划与设计上,应统筹考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布局,将新建项目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同步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上,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设计,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增加蓄存能力。在公众参与上,要普及雨水收集利用的知识和技巧,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就是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四方密切合作,综合施治,推动雨水收集利用。
加强水源储备 保障城市供水
市政协委员、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木兰
厦门作为海滨城市,长期以来都具有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我认为可以考虑规划海水淡化生产设备作为备用。虽然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但在紧急情况下,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用之不尽的备用水源地。此外,我们也可以借鉴上海、新加坡等地的做法,考虑建设“海洋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充分利用岛外东西溪、过芸溪、九溪等河流的淡水资源。当海洋水库蓄满了水,多余的再排入海里,就可以避免淡水资源白白流入海洋的情况,为城市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多措并举 提升水库水质
翔安区政协委员、翔安区政协农业环境委副主任 林智文
湖边水库利用“以鱼控藻、以藻净水”措施发挥了有效作用,水质得到显著净化。为提升水库水质、保障用水安全,建议对库区截污措施组织全面深入排查,同时选择性控制引水,灵活调度进水。要采取有限措施降低藻类密度,比如在水库坝前建设柔性不透水幕墙,改变坝前水域水温分布结构,将排底层低温水改变为排表层高温水,从而降低水库整体水温。在库区水面可铺设无毒遮阳网,特别是环湖浅水区,减少阳光照射,降低中表层水温,从而降低藻类活跃度,减缓繁殖和生长速度。持续优化鱼类种群结构,发挥“以鱼控藻”的作用,降低藻类密度。此外,湖边水库水位偏低,可加深平均水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稳定水温,也可以同时增加库容、提高储水量。
加强巡河治理 联合共管共治
市政协委员、厦门五缘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 蔡丽斌
保障水资源安全与质量的道路上,必须从多维度着手。在源头治理上,我们要与九龙江流域上游的地市、相关部门联手,做好九龙江水保护的宣传、治理。在水库治理上,水质是关键,要通过科学监测水库里存水的指标,采取有效方式控藻。在巡河治理上,除了专职部门治理外,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办、街道的作用,建立水库联合共管共治机制,开展水环境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营造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找到水 存住水 净化水
市政协委员、市观鸟协会会长 彭志伟
我就住在湖边水库附近,作为一个居民,我关心的问题有三个:水到哪里去?怎么存住水?水干不干净?我很赞同把雨水收集利用起来的做法,通过改进蓄水设施,防止渗水或蒸发等现象发生,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确保水库水源充足;另外,我注意到,湖边落叶大量沉积到水库基底,经过长时间的降解和腐烂,也会影响库区水质。因此,要加强水体的交换与循环,常态化开展水库保洁,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周边生活污水直排到湖等情况。最后,让全民参与到湖边水库水质安全治理的关键,还在于让周边居民最大程度地了解水质数据,通过公布水质相关数据来吸引更多群众关注,我相信对水资源的保护大有裨益。
保障安全 规范二次供水
市政协委员、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副主任 刘春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保障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缓解当前厦门供水系统安全保障及供需矛盾,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全面考评,确保每年实现100%覆盖,以强化日常管理;针对无人管理的二次供水单位,明确属地街道和社区的责任,弥补管理短板,确保居民用水安全无忧;明确新建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机制,对于财政投融资和社会出资项目,均可委托供水单位进行建设或征求其意见,确保项目质量。在保障供水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大节水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器具。对用水大户加强监管和考核力度,将节水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节水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以“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
市政协委员、厦门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站一级主任科员 傅承娟
2017年以来,厦门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通过实施生猪畜禽退养、入河湖排口整治、城乡污水治理等综合治理,厦门河湖水质得到逐步改善。为力争2024年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安全、水生态、水治理一个都不能少。首先,要保障持久水安全,完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提升河湖设施建设,强化水工程运行管理,并积极推进智能化项目,守牢水安全底线;其次,推进水岸综合治理,提升城乡污水治理能力,加大农业、工业污染管控,全面开展入河排口整治;再者,打造美丽水生态,开展河湖“四乱”排查,推进生态补水工程,确保溪流保洁管养全覆盖,并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最后,实行公众参与制度,聘任各界河长,培训民间河湖长和志愿团队,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全民护水,共建幸福河湖。
点击
现状水源由“一江两库”升级为“两江四库”
厦门市现状水源供水能力总计8.65亿立方米。主干水源工程有石兜-坂头水库(0.5亿立方米)、汀溪水库群(0.68亿立方米)、北溪引水工程(5.0亿立方米)以及莲花水库(0.88亿立方米)和新增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1.59亿立方米)。
本地水源工程中,有石兜-坂头水库、汀溪水库群以及莲花水库可作为常备城市水源,湖边水库作为本岛应急水源。客水水源中,北溪引水是目前厦门市主要城市水源,作为厦门第二供水通道与水源——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于2020年3月正式下闸蓄水,具备了供水条件,供水格局由“一江两库”升级为“两江四库”,多源化的供水体系已初步形成。
2023年总供水量约5.7亿立方米,原水总可供水量可以满足厦门市近中期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同安、翔安片区发展,用水量增长,厦门重点推动并完成了高线水源连通工程(莲花泵站至汀溪四林泵站段、莲花水库至西山水厂段、石兜水库至西山水厂段)、低线西水东调原水管道工程,同时完成汀溪水库群至翔安输水工程,实现高线低线联通,初步实现跨区域调水工程联合调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本岛原水保障两条过海管每天过水102万吨
本岛原水来自九龙江北溪和枋洋-石兜水库。两个原水水源通过高集海堤附近两条DN2200过海管进岛至埔仔泵站群,通过泵站提升后输送至岛内三座水厂。两条DN2200过海管过水能力合计102万吨/天,埔仔泵站群总提升能力140万吨/天。
北引泵站及两条高低压过海管道为厦门市高集海堤原水管道迁改工程建设内容的一部分,该工程是厦门市重点工程“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的配套工程。泵站和两条管道于2014年9月正式投产通水。
北引泵站位于集美区银江路55号,水源来自北溪引水左干渠(厦门段),泵站内的北引大池面积约1.3万平方米,蓄水量约为2万吨。北引泵站共有卧式水泵机组四台,三用一备,设计供水能力50万吨/日。泵站出水管道由DN2200低压过海管过海,到高崎接原有的暗渠渡槽及箱涵,自流至埔仔水源站。2023年北引泵站平均日供水量约28.4万吨。
过海高、低压管道全长1905米,直径2.2米,双管平行顶管(间距3米)穿越海底淤泥质土、粉土与砂土层、孤石和基岩的复杂地层和浅覆土(2米)航道。过海低压管输送北引左干渠原水至本岛,过海高压管输送江东泵站-特区供水管道原水和石兜水库原水至本岛。
厦门本岛埔仔泵站群共有四座泵站,总供水能力达到140万吨/日,主要坐落于湖里区高崎机场西南侧的埔仔水源泵站及高殿水厂内,其中1#、2#、3#三座泵站位于埔仔水源泵站内,提升泵房则位于高殿水厂内。1#、2#泵站及提升泵站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供水能力分别为6万吨/日(两用一备)、24万吨/日(四用一备)及50万吨/日(五用一备)。3#泵站于2023年底完工,设计供水能力为60万吨/日,四用一备。2023年埔仔泵站群最高日供水量约72万吨。
江东特区供水管道及北引左干渠双路原水进岛后进入埔仔水源泵站内的甲、乙两个蓄水池(蓄水量分别为1万吨及3万吨),再由1#、2#、3#泵站通过两根DN1200管道加压主供至高殿水厂,通过阀门切换还可供至安兜水厂、莲坂水厂。
本岛供水去年最高日供水量68.4万吨
厦门本岛共三座水厂,总供水能力101万吨/天(高殿90万吨/天、莲坂5万吨/天、安兜6万吨/天)。2023年本岛最高日供水量68.4万吨(包含转供翔安2.1万吨)。其中鼓浪屿的供水通过DN500和DN400两条过海管供水,2023年高峰期日供水量约7000吨。
区域间互联互通,一是本岛与翔安,通过本翔互通DN1000管道连通,设计供水能力10万吨/天,设计可双向供水,现状日常由本岛转供翔安,日供水量约2万吨。二是本岛与海沧,通过海沧清水进岛DN1600管道连通,由海沧向本岛供水,设计供水能力20万吨/天,工程已开工建设,计划2028年建成通水。三是本岛与集美,远景规划集美后溪水厂(规划)通过集美清水进岛通道由集美向本岛供水,规模暂定50万吨/天。
湖边水库“以鱼净水”提升水库水质
厦门市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于2023年底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签约,共同研究推动水库“以鱼控藻”项目实施,通过开展系统监测,科学控制鱼类数量和种类来影响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从而综合改善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藻类密度等。
去年至今,湖边水库投放了鲢鳙等鱼类约32万尾,并开展鲫鱼、鲤鱼等影响水质的鱼类捕捞,使水库保持一定密度的滤食性鱼类,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比去年同期数据,水库总氮浓度和藻类数量均有明显降低,总磷整体波动稳定,指标处于近几年较低位置。
近年来,厦门市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修订湖边水库调配水方案,对水库进水管和泄水设施进行改造,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泄放超标水体。同时,稳定日常补水规模和维持水库保持在14米高程左右高水位运行,并在湖里区政府、区河湖长办支持下,结合水质、天气等情况合理进行调水、泄水,增加水体流动性。今年湖边水库累计补水量492万立方米,调(泄)水量94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