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这里是赫赫有名的“中国香都”,这里有数百年历史的陈酿老醋,这里种植着让人不禁日啖百颗的岵山荔枝,这里流淌着被余光中写进诗中的幸福桃溪。这里,是永春。
福建省永春县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永春县志》记载,宋代便有“晋江东溪从泉州至石鼓潭可通舟楫”的说法。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的陶瓷、漆器、茶叶、老醋等物产都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无永不开市”,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永春人能商善贾的“南洋神话”,也赋予了永春河流浓厚的文化气息。
“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祖籍永春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笔下永春的河,涌动着诗的韵律,浸润着家的记忆,令无数游子魂牵梦萦。
“管护好这湾清水,留住点滴乡愁,是我们的责任。”永春县水利局局长、县河长办主任郑东生说。永春的河湖长制工作者千方百计、尽心竭力地守护好诗意的河、乡愁的河、文化的河。
悉心治河“酿”新招,一湾清水映古桥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对于永春人来说,更是如此。
早在北宋年间,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当时民众将其视为“居家三宝”之一。一坛老醋往往要经过多年陈酿,一传几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清朝时,永春老醋被认定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特酿级的永春老醋,酿造时间在5年以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深化,永春的河湖管理工作也“酿”出了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
“河湖长制已经进入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我们在前期建设标准化河长办、开展‘七个比’等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创新实行‘6﹢3’工作机制,做好河道源头水质监测管控工作,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保障。”永春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张少堃说。
“6﹢3”工作机制包括“一次摸排、一个系统、一套装备、一项标准、一个数据库、一键派单”和“全面排查、长短结合、销号制度”。
“这个机制也可以称作‘排水口责任制’。把排水口管理纳入河长责任范围,专业公司提供业务和数据支撑,从源头切断污染源,保障河流水质。”张少堃说。
“一次摸排”指永春县聘请第三方专业队伍对辖区内河道干支流入河排水口和关键断面进行全面排查及水质检测,筛选出超标排水口及水质不稳定断面,为实施排水口常态化监测找准“关键点”。与此同时,用好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河道专管员检测的水质数据绘制“排水口水质一张图”,实现“一屏看水,一屏管水”。
在东关镇河长办水质检测室里,放置着水质检测仪、多孔消解仪及便捷式水质监测设备。“随着标准化建设逐步深化,每个乡镇河长办都统一采购了这样的设备。”张少堃介绍。
有了齐整的设备,河长办工作人员、河道专管员就可以定期对排水口进行水质检测。检测结果如何应用?永春县河长办制定了“三级标准”:针对长期超标排水口及关键断面,布设实时水质监测站(点)及高清监控,动态加密监测;不稳定排水口及关键断面由河道专管员“每周一测”记录水质变化;对于较稳定排水口及关键断面,由县河长办、生态环境部门“每月一测”跟踪水质情况。
河长办还对排水口水质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整理分析汇总,针对每个排水口和关键断面形成一张曲线变化图表,不断完善县域水质监测大数据。
大数据为河长、河长办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果出现排水口水质超标问题,县级河长、河长办利用县级系统“一键派单”功能,交办给相关乡镇,明确整治措施及时限,跟踪整治效果,确保污染源逐一消除、排水口水质全面提升。
乡镇河长、河长办接收到流转问题,第一时间启动污染源溯源排查。“抓及时”,制定短期应对措施,及时截污整治,做到快速处理;“抓长效”,规划生成水质提升项目,因户而异、按户分区施工,确保污水全部纳管,实现闭环管理,逐个销号排水口水质问题。
东关桥下,河水静静流淌。及时预警、精准研判、有效处置水质问题……永春县河湖管理工作不断升级,保障了辖区内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重现了“一湾清水映古桥”的海丝古韵。
深深情思寄流水,浓浓乡愁系桃源
“几年前,乡愁是一条脏脏的山路,车轮在这头,黑煤在那头;几年后,乡愁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古厝在这头,山歌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责任在这头,希冀在那头;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永春在这头,世界在那头。”这是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永春县作协主席、民盟福建省文化委委员周梁泉作的《乡愁》。
在桃溪两岸散步的群众常能碰到周梁泉,他现在多了个身份——泉州市的“乡愁河长”。只要一有时间,周梁泉就会到桃溪沿岸“走两圈”。
2022年11月,泉州市启动“乡愁河长”聘任工作。永春县作为乡愁故里、著名侨乡,精心选聘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乡贤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担任“乡愁河长”。
2022年12月底,永春县选聘了100名“乡愁河长”,职业涵盖企业家、文化人士、离退休干部等社会各界乡贤。“‘乡愁河长’发挥乡贤的资源优势及影响力,当好有心人、带头人、传承人,主动与河长结对子,带头认领河流,引领更多华侨、乡贤参与河湖治理和保护,积极做好爱河护水宣传,做好‘传帮带’,写好‘守护水乡愁’这篇文章。”郑东生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陈进国生在东关镇外碧村。在一次回老家访亲时,他看见碧溪水系治理带来的变化,深受触动,就想把本地人从这里下南洋走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场景体现出来。他积极说服同为乡贤的陈剑虎,捐出碧溪之畔的家族祖厝“福安堂”,在修缮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民俗文化等,设计布置了乡土记忆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儿时记忆里的潺潺流水,还能从乡土记忆馆里找到记忆中的家园,乡愁有了寄托。”陈进国感慨。
永春县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建立一批工作室、制定一套制度、举办一系列活动、打造一批主题公园、创新一批示范点的“五个一”模式,有序推进“乡愁河长”工作。
依托余光中文学馆、石鼓湿地公园等载体建设的“乡愁河长”工作室,成为了“乡愁河长”议事会商及外联宣传的阵地。在这里,水乡愁主题研学及会商会、联谊会等活动不定期举办。
通过落实“水项目巡查监督、水监测跟踪督导、水污染溯源整治、水环境调查评估、水问题会商研讨、水文化宣传弘扬”等共治共管机制,“乡愁河长”常态化、规范化履职尽责,成为家乡河的建设者、守护人。
“乡愁河长”用闽南特色方言、武术、歌舞等表演形式,编排“一台戏”,在各乡镇巡演。此外,走进校园上课,把守护乡愁理念传输给学生。
永春县在桃城镇花石村打造“咱厝的乡愁河——桃溪”河长制主题公园,集中展示水乡愁及河湖治理保护知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乡愁河”的魅力。
在南星溪、桃溪、霞陵溪等河畔,随着一批“乡愁河长”助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产业发展的共建示范点建立起来,“乡愁河长”助力河湖长制的作用和效益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永春幸福河湖建设汇聚起更大的“乡愁能量”,融入了更浓的文化气息。
永春生活伴河“香”,碧水潺潺“醉”游人
“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清朝时的永春举人王光华笔下的《通仙桥》,就是如今湖洋溪上的东关桥,建成于南宋1145年。
2022年9月,永春许港码头以及湖洋溪东关桥入选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这是海丝水路留给永春人民的财富。
文化因河流而兴,河流因文化而活。永春县不但注重河湖水质提升,而且把激活村庄文化、产业文化等作为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工作,以河道穿针引线,做好“滨水文化”文章,打造“一村一品、村村不同”的水美乡村,传承河湖文化,赓续海丝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吾峰镇是著名文化之乡,南宋理学家朱熹来永讲学时曾客寓于此,并赋诗《宿大桥铺》,明清时期在剧头铺设有驿站,与德化瓷邦古道、五里街许港等成为海丝古道的一部分。建在霞陵溪畔的侯龙书院是永春县仅存的保护完好的古代园林式书院,是福建省首批水文化遗产、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年来培育了州司马、奉政大夫、同知衔等一大批人才。
在注重水系治理保护的基础上打造文化之河,是吾峰镇建设幸福河湖的总体思路。吾峰镇在镇城区的河长制公园实施引水渠道和跌水景观打造亲水休闲乐园,在开展霞陵溪清新流域建设的同时,修缮侯龙书院,在周边村落也建设了河长制主题公园,定期举办拜孔子入学礼、暑期学生研学等特色活动。从镇区到村庄,一路有水,一路有花,一路有书香,再现了“路逢十客九衿首、巷南巷北读书声”的景象。
“我们努力打造‘文化的河’。让群众在吾峰的青山绿水间,体验新乡村生活,亲水玩水、品读水文化、感受水魅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吾峰镇镇长、镇级河长,“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王锦彬说。
如果说吾峰镇的河流散发着书香,那么岵山镇的河流则弥漫着果香、醋香。
岵山镇铺下村是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岵山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时期,多种于河两岸。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当地充分挖掘村内的古厝、荔枝、田园等自然元素,将荔枝文化、老醋文化融入水系建设,打造了水美、醋香、果甜,可游、可赏、可购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带。
正逢夏天荔枝成熟时,铺下溪畔红绿相间的荔枝树与碧波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荔香诱人,采摘者络绎不绝。“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改善了铺下溪干支流两岸的人居环境,为铺下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水利支撑,我们在探索‘水利﹢农业’的发展模式。”岵山镇副镇长潘宇灿说。作为镇河长办负责人,潘宇灿还积极创办了全省首个镇级水生态研学馆,以古厝为原型,打造了集宣传、研学、办公、互动于一体的乡镇河长制展示参与平台,让河湖长制工作、特色水文化以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百姓生活。
岵山镇、吾峰镇都是永春县积极挖掘水文化、建设幸福河湖的缩影。永春县近年来通过在22个乡镇全覆盖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体现地域特色水文化,设计了包括水音乐、水涵养、水乡愁、水生态等主题的水文化宣传展示阵地,并结合河道治理项目,配套建设治水公园、水电站科普馆、水生态文化展示馆等,打造出白鹤拳文化村、茶香小镇、山歌小镇等特色村落,五里古街修缮计划提上日程,让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许港海丝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如今,永春人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叫永春。”永春的生活是天然的,依山傍水,宛如仙境;永春的生活是恬静的,踱步桃溪,鸟语花香。
这种惬意的生活,缘于“有种乡愁叫永春的河”。永春的河是文化的,历史人文流淌其中;永春的河是诗意的,言语无多,美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