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长制湖长制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有福之州”的水幸福——福州市推行河湖长制这五年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1-12-30 15:0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三山鼎峙,一水环流,河网密布”,这里有奇美秀丽的鼓山、旗山,有奔腾向海的闽江、敖江、龙江;这里河湖众多,沟汊纵横,水巷蜿蜒;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之的有福之州……

  如今,福州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在河长制的施行和推动下,古老的城市与现代的人文生态交相辉映,流淌的河川,由山向城,由城入海,构成了“碧波荡漾闽韵古风”的最美景观带。人们在旖旎的城市水系和澄净的乡间溪流之畔,享受惬意的水岸生活,感受着一座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水幸福。

  牢记嘱托 为民治水接续奋斗

  城绕青山市绕河,福州水系多、水域广,水资源丰富。福州人民自古依水而居,在河旁居住,营生,繁衍生息。千百年来,蜿蜒绵长的河湖水系担负着灌溉、防洪、运输等功能。水,是福州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时序更替,福州也出现了河道污染、水体黑臭、易涝难排等“病患”,碧水绕人家的美好景象也因此一度消失。“乡愁”一度成为记忆深处回不去的梦。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高度重视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保护,大力谋划推动河湖整治工作,前瞻性地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为福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福州考察时,指出“福州要突出山水主题,加强内河整治改造,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期间再次来到福州考察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多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当年的战略谋划,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治水谋略和思路,持续抓好水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积极落实河长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针对流域水质提升、建成区防洪排涝、城乡水污染防治和河湖“四乱”问题整改等,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整治,打出一套全面加强河湖治理、管护的“组合拳”。先后印发《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关于坚持绿水青山理念提升水系治理成效加快建设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的意见》等,把河湖水系综合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让城市的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让沿岸的路通起来、亮起来,让岸边的景绿起来、美起来,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幸福感、获得感,让“乡愁”不再是梦。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顶层设计。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治水理念和‘十六字’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动大江大河、小流域、城区内河水质不断提升,推动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协同治理;深入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塑造‘两江四岸’景观风貌,让美丽闽江成为福州的靓丽名片。”2020年12月14日,在晋安河举行的福州市“河长日”启动仪式上,福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河长林宝金的话掷地有声。

  为推动河长制责任落实,福州市委、市政府将每年的3月14日定为福州市“河长日”,并自加压力,在水质全面提升目标完成之前,把每月14日都作为“河长日”,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开展集中巡河护河,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2021年4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召开高规格动员部署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宝金召开全市河湖水系治理专题视频会议,5位市级河长、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河长制各成员单位以及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各业主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研究部署河长制工作。同时,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多次挂帅出征,调研闽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城区水系治理工作,要求各级部门围绕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河湖水系,让河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全市水利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不断推动水环境质量提升,保护好我们的有福之州。”福州市河长办主任、水利局局长张麒蛰说。

  机制创新 全面改善河湖环境

  福州市在充分总结、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巡查议事、信息通报、督查督办、考核考评、述职报告等多项工作制度,建立了交办分办、验收销号等问题闭环整改机制,以河湖长制工作运行长效机制,促河湖长制工作见实效。

  ——建立水质提升“6﹢X”日常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由市纪委监委牵头,市委巡察办、市效能办、市水利局(河长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等单位参与,每月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协调解决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整改、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市委碧水保卫战专项巡察整改、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及河道采砂管理等工作纳入水系提升“6﹢X”日常监督联席会议主要内容,确保河湖水质稳步提升。

  ——建立领导“挂钩包县”工作机制。今年来,先后建立了市直部门挂钩包县、动态生成治理项目、每月工作调度例会、水质监测会商、工作进度红黄牌警告、设立举报电话等工作机制,构建闽江大保护大修复、齐抓共管大格局。由市河湖长制成员单位一名处级领导,每月至少一次带队下沉到挂钩县(市)区督导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展,截至目前,各成员单位已累计下沉县区29次。

  ——强化公检法司法联动。市检察院、市中院均在市河长办设立联络室,全市各级河长办与公检法部门定期联合水利、生态、水文等职能部门开展闽江水环境问题巡查。建立了“河湖警长制”,9月22日出台“河湖警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市、县、乡三级河湖警长361名,协助河湖长开展工作,严打涉水违法犯罪。市河长办、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通知,严厉惩治破坏饮用水水源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改善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与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等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五地法院、河长办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推动闽江、敖江流域“5﹢5”河湖治理与司法协同保护合作协议》。

  ——建立城区内河“政企双河长”制。全省首创城区内河“政府河长﹢企业河长”的“双河长”河湖管理治理新模式,建立“日交办、旬跟踪、月销账”督查督办机制,强化对河长的考核问责,考核结果与各区的年度绩效及各运维企业的付费挂钩,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水、护水。

  ——探索“司法生态﹢保险”机制。永泰县河长办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司法生态﹢保险之永泰县大樟溪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保险协议,运用保险机制筹集生态修复费用和治污费用。在保险期间内,大樟溪流域断面地表水质量超标,投保人/被保险人采取必要的措施而产生的应急处置费用,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约定进行赔偿,理赔费用主要用于水生态修复和治理。

  ——建立全省首个“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晋安区在象园街道试点建立全省首个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政协委员们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河道整治的想法和建议,并督导河道整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

  随着一项项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福州市积极落实河长责任,直面河湖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全市河湖管理全面加强,河湖水质得到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1月底,主要流域国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4%,全市河湖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

  专业管护 河湖管理精细长效

  如何破解管护好城市诸多水系的难题,让市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福州市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

  “最强大脑”实现统一作战。在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步入中心指挥室,硕大的电子屏幕格外醒目,控制员、辅助员正在各自的操作平台忙碌着。这是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等多种手段打造的智慧平台,也是联合调度的“最强大脑”,可实时收集城区雨量、路面积水和水位监测数据,分析提出最优调度方案。

  2017年,福州市创新组建了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中心的设立,标志着城区内河水系治理和内涝防治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型。

  原联排联调中心负责人、现任市水利局局长张麒蛰介绍,中心的成立,整合了市建设、水利、城管三大涉水部门,及其分管的市内河引水管理所、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市内河管理处、市城区水库管理处和市闽江下游管理处沿江闸站等涉水要素资源,三大部门、五个单位紧密联合,实现一套预案、统一调度,将治水工作变为“一竿子插到底”,组合完善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功能,发挥“1﹢1>2”的整体效益,为河长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河湖治理管护配上了一把“金钥匙”。

  永泰县,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县的清凉溪流经清凉镇、城峰镇、樟城镇,水流清澈,沿岸绿意盎然,景色秀美。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河岸居民护河意识不强,制造了大量的鸡鸭棚、自然堆放的垃圾堆,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甚至妨碍行洪,给沿岸居民带来安全威胁。

  清凉溪的变化,源于永泰县两年前开始的河湖“数据化﹢物业化”管理探索。2019年9月,永泰县大胆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推出“永泰县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项目”,这也是福建省首个采用物业化管理推进河湖长制的工作实践。永泰县河长办副主任谢金光说:“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展河湖物业化管理,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掌握巡河要点,及时发现河岸、河面、河底存在的问题,联合相关单位促进涉河问题的解决,提高巡河管河的工作成效。实行河湖物业化管理模式,设立河湖物业管理中心,不是简单的工作量外包,降低河道管理成本,而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两手发力,创建社会力量参与河流治理和管理保护的新格局。”

  “河湖物业化管理,让科技与智慧为平台赋能。”四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珊娜表示,未来将运用公司自身的业务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巡河工作的开展和考核,促进河道管理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如今的清凉溪,在开展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后已是焕然一新,成为永泰县的“颜值担当”。

  建设标准化巡河工作和巡河管理机制,打造河湖管理保护的标准化模式,河湖物业化管理,为后续的河湖管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破解河湖管护难题的创新举措。目前,福州市罗源县、晋安区、长乐区、高新区等地已相继开展。

  美丽河湖 水的幸福触手可及

  河湖治理,归根到底,是为群众谋生态福祉,让市民时时刻刻感受有福之州的水幸福。

  走进福州市晋安湖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白鹭翩翩起舞的美丽画面。

  “新建的晋安湖具有多目标调蓄、生态补水、排水及湖内循环活水功能等手段,是典型的现代型人工湖代表,功能作用意义重大。同时以河湖长制指挥管理调度,管湖护湖,引领人工生态带来的便利与热潮。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公园,让市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晋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章江霞说,晋安湖以河湖长制机制为监管手段,引导全民参与支持河湖长制的长效机制,同步提升了市民生态爱护理念与现代城市居民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河长制,河长治”。

  “我每天早上、中午都要在这里巡河,遇到不文明的行为,会及时劝阻,遇到不能解决的状况会及时上传至App(应用程序),汇报给上级部门。”巡河员陈在地说,“现在环境好了,市民也很自觉地维护水环境,我们每天在这里巡河很舒心。”

  享有“城市会客厅”美誉的西湖是福州市民日常休憩的重要场所,也是内河治理的典范。仙桥柳色、古堞斜阳、宛在堂……作为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西湖公园的美,对于福州人来说,是融入记忆最深处的伙伴、朋友,具有独特的历史记忆。

  2017年以来,福州市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着力解决长期困扰西湖的水质不稳定的问题。通过系统治理,西湖水质主要指标已可稳定保持在地表Ⅳ类水标准,西湖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居住在西湖边的市民王娟说:“我就是西湖边长大的,看着这里越来越好,我觉得特别幸福,现在这里又是我家小孩儿嬉戏、玩耍的好地方。”

  罗源县,福州东北边的沿海县城。位于鉴江镇的澳里溪,起于山间,东流入海,空气清新自然,田野阡陌纵横。宜居的人居环境,得益于罗源县2017年落实河长制以来启动的生态水系建设。澳里溪生态水系建设涵盖了清淤清障、生态环境、公园步道等配套建设,又能够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放坡,有效利用杂草水草,让河道自由呼吸,最大程度实现水生态循环。当地政府在河道治理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令乡间河流常保自然生态之美。

  福州市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每一天,全市1229名专业的河湖巡查人员将身影锁定在一线,当好“河湖管家”,全面掌握巡河要点,及时、准确发现并及时解决河岸、河面、河底存在的生态问题。

  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五年来,福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竭力发挥全市河长“军团”的精准“触手”作用,发挥全社会治水合力,书写山水之城、有福之州的水韵新篇,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州人民的幸福靠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