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党史人人讲
厅监督处三级调研员 孙晓茵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中的“特区精神”。
一、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为总设计师。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1977年11月,邓小平复出后来到广东考察,面对“逃港潮”,他陷入了沉思,坚定了改变的决心。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邓小平拍板说:“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经济特区带着一份优异的答卷进入“不惑之年”,那么经济特区究竟靠什么而立?
二、特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圳等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是付出了艰辛努力的”。40多年来,特区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孕育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特区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党的精神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敢闯敢试
1978年,袁庚到香港主政招商局,拍板买了一座大楼,交定金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两点,签完合同后,卖楼方派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银行存支票,因为银行三点就要下班,一旦赶不上就得等下个星期,会损失几万元的利息。袁庚感慨地说:“这是个很大的教育,原来钱是这么重要”。他率先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先声,指出社会主义也需要利润和效率,更新了“闻利色变”的国人价值观,这是思想观念的一次破冰。
“闯”体现出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的勇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是经济特区的初心所在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敢为人先
在深圳市盐田区的沙头角镇,有一条闻名遐迩的中英街。20世纪80年代,这条看似普通的街道,确成为“华届”和“英届”的分割线,在这条小街上,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同处,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绝对算得上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的本质是创新,作为“试验田”,创新的基因深深融入经济特区的血脉,是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经济特区历史上,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率先”,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
埋头苦干
深圳和香港各有一个罗芳村隔河相望。1978年,深圳罗芳村村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村民,年收入13000多港币。于是,白天在香港工作的村民,有人晚上不再返回河的这边。如今,深圳罗芳村建起了一座座小楼,年底村民还有不菲的分红。深圳也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特区的巨变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干”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从“三天一层楼”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处处留下了特区人埋头苦干的印迹,彰显了特区人民真抓实干的精神。
特区“颜值”和“气质”兼修,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表达,塑造了国家的良好形象。特区精神是经济特区继续“特”下去的内在基因,是经济特区办的越来越好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鲜明注释。
特区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
特区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党的精神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我与改革开放
我出生于1964年,有幸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的,见证了中国的很多改革:计划经济改革、农村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还有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乡村振兴改革。198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水利工作,真切感受到水利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让许多不敢想的美梦变为现实,大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到身边的村村通水通电通路工程、千公里江堤海堤建设、万里生态水系工程、创新河湖管理、新时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在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河湖健康管理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改革开放43年带来的辉煌成绩,总让我欣喜、激动,作为一名水利人,我自豪,我骄傲,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带领中国走向富裕、文明!
精神具有永续涵养,方能永葆青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依然需要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的春天的故事。2021年,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十四五”规划,真抓实干,敢于创新,奋勇争先,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