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党史人人讲
厅运管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池云美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担当,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雨百年,青史可鉴。一百年前,中华民族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民族的光荣与梦想,镌刻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水利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下面我想和大家共同重温百年水利的奋斗史。
一、解放前治水辛酸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2年多时间就有1次较大的灾害。2000多年中“母亲河”黄河平均3年2决口,百年1改道。仅1887年的一次泛滥就让93万同胞遇难,1931年的洪灾又使370万人丧生,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
治国必先治水,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治水的开始,自先秦至清代在黄河下游防洪、农田灌排、水运交通方面进行局部开发治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斗争,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公元前214年修建广西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公元前251年,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是世界水利史上充分利用自然的典范;隋唐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有灌溉通运两利等。放眼整个中国古近代水利工程史,就是广大人民同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辛酸拼搏史。
二、建国后治水新篇章
治理江河水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上的头号难题。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像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那样的个别英雄事迹,但却从未有人对整个水患根治过。历史不会忘记,建国前,祖国山河破碎、国贫民弱、水系紊乱、堤防残破。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水库,4.2万km江河堤防。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每年都发生洪水泛滥祸患和干旱以致颗粒无收,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我们党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多次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1950年6月,淮河流域发生水患,受灾人口1300余万。当时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后,脸上浮现出沉重的表情,难过地落了眼泪。面对洪水灾害,他一方面指令大力组织防救,同时提出“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下决心根治水患。
毛泽东为什么在新中国刚建立,就首选上根治水患这一重大难题,迫不及待把重任背在肩上?尤其是在当时外患内忧,朝鲜、台湾战事正在紧张,国内百废待兴,在那种困难情况下,毛泽东和共产党竟然又敢于向大自然宣战,这是一种什么气魄和情怀!正因为我们党是一个真正为民服务、不谋私利、问民疾苦的政党。岁月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却永远动摇不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1950年,治理淮河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南水北调宏伟构想;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横空出世的工程,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改善了水资源分布格局,改变了百姓命运,掀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陆续开工兴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治淮、治太湖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注重治水民生工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救灾工作作出指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工作责任,严防灾害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按照“十六字”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百年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昭示我们,坚守为民造福是永恒的初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福建水利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福建水利建设据历史记载,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最早记载的水利工程是侯官县的西湖与东湖。纵观水利志,我省真正有计划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建成数以万计的水利工程,遍布八闽大地浇灌着良田沃土,抵御着灾害肆虐,犹如座座丰碑,记录着代代水利人的使命担当。
(一)莆田东圳水库
1960年,莆田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水岸“长城”——东圳水库。建设者们在“手无寸铁”的年代,铸就了一座集高效、优质和廉洁工程于一体的水利丰碑。
东圳水库从1958年6月动工,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1960年4月便建成投入使用,总库容4.35亿m3,投入资金1899.7万元,时间之短,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在水库建设中,正是凭借干部群众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在那个肩挑手推的年代,建设东圳水库那么大一个工程,可以想象建设条件之艰苦,工作环境之恶劣。有一次在大坝建设中爆发洪水,时任东圳水库建设总指挥、莆田县县长的原鲁山冒雨站在坝上下达命令:“水涨一寸,坝高一尺,我们誓与大坝共存亡!”正是这样的领导担当才能引领全体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没有人想着为自己谋私利。如今,东圳水库,经历了无数次暴风雨和洪水的严峻考验,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于闽中大地,造福人民。
(二)宁化隆陂水库
1969年宁化县为从根本上改变石壁镇贫穷落后的面貌,提出了“苦干三年、幸福万年”的口号,决定兴建隆陂水库,任命谷文昌同志为总指挥。这是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库容1735万m3。
谷文昌与其他同志同住工棚、跟民工同吃饭菜,他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干在工地,参加了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打石、挖土、挑土、推车,他为什么这样吃苦出力,坐在办公室指挥不行吗?“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他就是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的。
1971年3月,雨季即将到来,正是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大坝面临冲垮的危险。在这泰山压顶、千钧一发之际,谷文昌发出有力的号召:“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水库能不能建成,全靠大家今晚的努力了。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要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全体人员在沉沉的黑夜冒着风寒露冷,流淌着汗水,向龙口填土,在大水追逼下,龙口终于胜利合龙了。1971年8月水库建成,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的时代。谷文昌以自己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存不朽的丰碑。
(三)福清东张水库
东张水库1959年建成,库容2.06亿m3,是一座有防洪、灌溉、供水功能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彻底改变了福清“十年九旱”的历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东张水库成为福清人民主要的饮水水源地。承担福清市13个镇街约 70 万人的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及3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并担负着龙江流域36%的防洪任务。
1958年初,大坝建设拉开帷幕。当时,没有运输车,更没有推土机、吊车、铲车,所有的石碴全部靠人工清理。大坝建设期间,每天实行三班倒,日夜不停,搅拌机从未休息过。水库的建设者,基本上都是来自全县所有乡镇年轻力壮的劳动者。工地上,悬挂“优胜中队”的旗帜,为了这面代表荣誉、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旗帜,每天都开展轰轰烈烈的角逐竞赛,催人奋进。
1959年正月,大坝建设基本完工,原定3年完工的建设,在建设者们忘我的工作下,最终只用了一年。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大坝第一次开闸放水。放水那天,坝边凉亭挂两幅巨幅标语,一幅写着:“破虎石向天宣战,锁龙江要地献粮”,另一幅写道:“毛主席功高如山,共产党恩深似海”。
(四)云霄向东渠
解放前云霄和东山两县的生活绝大部分是灾害史。那个年代东山岛干旱缺水比云霄更为严重,井水又苦又咸又涩,水成了两县人民群众追求稳定生活的头号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两县聚焦民生,把解决人民水的问题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初,在云霄县的连绵群山之中,建成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引水灌溉工程——向东引水渠,被誉为“江南红旗渠”。从云霄境内漳江上游出发,跨越八尺门海峡,直达东山岛的红旗水库。渠道跨越了15条溪流,石拱渡槽、倒虹吸双管工程和滚水坝、拦河坝、隧洞、暗涵、便桥等大小建筑物447座,是两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向东渠的建成,使两县过半耕地受益,历史性地解决了一直困扰两县严重干旱缺水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向东渠的建设是在特殊的年代,当时的资金匮乏、物资短缺、器械简陋、工程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两县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手中的一锤一钎,靠着锄挖肩挑,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了这一被誉为“江南红旗渠”的人工奇迹,饱含着两县5万多位党员干部、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居民社员、教师学生的无私奉献,铸就了“向东渠精神”,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书写了我们的党不忘初心带领人民群众共谋幸福的精彩华章。
(五)闽江调水工程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1993年福清市闽江调水工程应运而生。时任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闽江调水工程动工典礼上致辞,希望福清市人民能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使这项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早日建成。该工程是全国县级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福清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保障福清工农业和城乡居民用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17年,高瞻远瞩,对水利事业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治水理念和决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治水实践和财富。
四、体会感悟
通过回顾百年水利史及我省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历程,深深感悟到我们党始终不渝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百年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始终锚定目标不动摇,不懈努力奋斗,迎来光明前景。
百年治水初心未改,百年奋斗初心弥坚。水利前辈们秉持大禹精神,胸怀天下,无怨无悔地付出,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解决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随着社会高质量发展进步,对水利的需求保障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人展望新赶考之路,还需以坚如磐石的初心、只争朝夕的担当,把水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省考察调研时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我们还要继续奋斗下去。”2021年7月1日又号召“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风来潮起,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下一步,我将响应党的号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带领全处同志们怀着不变的初心,传承着那份百年未断的实现民族复兴的红色精神,踏着前辈的足迹,守护好全省水利工程,确保安然无恙,继续开辟水利运行管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