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简报公报类

福建水利简报(2025年第19期)

来源: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26 09:50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系统治水护安澜 多元共治促转型

  ——福州探索构建江河湖海一体化“四网融合”治理

  近年来,福州市统筹抓好全域治水,全面实施“江河战略”,全力实现“治水要良治”,全力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河湖长制工作连续四年获得省级以上正向激励,2023年福州市荣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一、节水增效,构建城乡协同、集约高效的现代水网

  一是建网联调,完善骨干水网布局。在塘坂引水工程二期、闽清葫芦门水库、马尾天台水库等一系列关键性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建成投用“一闸三线”、霍口大型水库等一批蓄引调水工程,稳步建设“三江一溪八节点,五横四纵三输出”的骨干大水网,逐步构建“山海统筹、南北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现代化水资源配置网络。二是城乡统筹,提升集中供水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为主、智能化小型供水为辅,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新改扩建30个规模化水厂,铺设管网4825公里,惠及人口183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21%,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三是量水而行,强化节水刚性约束。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强化用水定额在规划、审批中的刚性约束,连续多年完成水资源刚性管控任务。完成长乐、福清等8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省级节水单位1285家,节水成效获全国节水办肯定。

  二、防洪保安,筑牢体系完备、安全可靠的韧性水网

  一是固堤强库,提升防洪设防标准。建成仓山、马尾、闽侯等闽江防洪堤,启动闽江干流防洪提升(福州段)工程,补齐中心城区防洪短板。全市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415座,江堤293公里、海堤236公里、水闸285座,闽江干流城区段防洪标准达100~200年一遇,成功抵御多次超标准洪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截疏并举,系统治理城市内涝。按照“上截、中疏(蓄)和下排”的水系内涝治理思路,实施“高水高排”工程,拦截外围山洪不入城。新挖扩建“七湖三园一池”,完成晋安河扩河、清障、清淤、生态驳岸改造以及光明港清淤,城区新增调蓄库容约345万方。新建晋安河直排闽江通道,城区晋安河涝水排往闽江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为45分钟,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升至15~20年一遇。三是数字赋能,构建智能预警体系。依托智慧水利平台,上线福州市溪源溪流域数字孪生建设项目(入选水利部优秀应用案例),建成视频会商、水雨情监测、灾害预警系统,集成741个水位雨量站、97路摄像头,汇集26个部门共享数据,基本实现敖江、大樟溪、溪源溪流域水工程联调、大中型水库洪水预报,以及闽江流域重点薄弱县区洪水淹没风险分析,实现“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今年入汛以来,有效防御了8场暴雨、3个影响台风,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

  三、生态固本,绘就河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绿色水网

  一是清乱治违,整治河湖突出问题。市总河湖长带头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依法整治河湖“四乱”及人为水土流失,清理问题1730个,治理水土流失70万亩,水土流失率降至6.41%。强化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退出水电站54座,全部完成放水设施和监控并网整改。全市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二是还水于清,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改良河床、修复岸线,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建成串珠公园1202个,滨水步道680公里,串联流花溪、台屿河等景观,打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实施“一河一策”,推进永泰、福清等7县(市)区13条河道治理,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38公里,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水系网络。三是多元共治,健全协同管护机制。深化“河湖长+公检法司”“河湖长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动工作机制,设立敖江流域人大代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聘请“委员河长”认领河道,联动护水。同时积极组建“银发”考评队、“外卖骑手义务巡河队”等,成立幸福河湖促进会邀请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入会,凝聚社会各界共治力量,推动河湖治理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四、价值转换,激活因水而美、依水而兴的活力水网

  一是以水兴业,发展特色水产业链。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高附加值水产业,打造“青云泉”品牌,引进国泰酒业、劳特巴赫啤酒小镇等项目,形成产业集聚。围绕特色水产,构建养殖、加工、电商、研学全产业链,打造“中国金鱼之都”,金鱼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就业与配套发展。二是水旅融合,打造滨水文旅品牌。整合河湖文旅资源,开通白马河、东西河、流花溪等29条内河航线,航程超75公里,2025年以来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创收538万元。打造“两江四岸”生态文旅带,建设“闽江之心”、永泰大樟溪水旅、福清龙江“利桥古街”、闽侯“闽越水镇”、罗源斌溪古村等项目,形成“诗画闽江”“福舟悠游”“福泉金汤”等水文化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双向反哺”。三是价值转换,激发河湖经济活力。推进水权交易,完成10单交易,总量达409.53万立方米,促进水市场发展。探索水生态价值转化,试点马尾船厂码头清淤物公开拍卖,市县两级财政增收2461.71万元。构建覆盖全市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体系,永泰县依托“一闸三线”工程,年获生态补偿超亿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