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四聚焦”探索水土保持
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长汀路径”
近年来,龙岩市长汀县坚持生态筑基、产业强体、文旅赋能,创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颜值”,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长汀实践》获评第七届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百优案例”,长汀县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等荣誉,连续三年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一、聚焦生态治理,厚植“生态资本”。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不懈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46.2万亩减少到29.95万亩,水土保持率从68.5%提高到93.69%,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55%,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夯实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基础。水土保持措施保碳、减排和增汇能力显著提升,开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新通道,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森林蓄积量从1999年的698.9万立方米提高到2024年的2179.9万立方米,罗地河小流域近20年实现水土保持碳汇量达13.86万吨,朱溪河小流域碳汇量近23万吨,成为长汀县水土保持碳汇项目交易的核心载体。
二、聚焦林下经济,转化“经济价值”。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产业强体,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治理成效”向“经济价值”转化。先后出台《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有效投资的九条措施(试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公司企业、民间资本、林农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经营机制,大力发展竹业、油茶、林菌、林果及河田鸡等林下经济,培育林药、林卉、林蜂、林禽、林游、林康等新业态,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茶果、生态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县果茶园面积稳定在5.6万亩,竹林面积达77.1万亩,油茶林面积近18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95万亩,年产值36.5亿元,带动林农户近3.9万户,实现林农增收,绿富共赢。
三、聚焦生态文旅,撬动“经济产值”。近年来,长汀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资源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深层次推进文旅提升专项行动,以生态“颜值”撬动经济“产值”。围绕“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田园牧歌·七星闪耀”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建成中国·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初心花园、“六月回信”、马兰山金融生态示范公园、红旗跃过汀江渡口、福建汀江源野生动植物博物馆、莲花湖植物公园等一批示范项目,建成河田窑下、濯田寨头、新桥余陂等一批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村,以及富含生态文化元素的水土保持主题公园和科普长廊,形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展示路线,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乡村旅游增收点、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了以名城为核心,重点乡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星月相映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格局。近年来,长汀生态旅游火爆出圈,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973万人次,旅游收入近91亿元。
四、聚焦机制体制,打通“变现通道”。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长汀县落地,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突破。近年来,长汀县深入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率先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碳汇试点研究、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和全国首单跨省碳汇交易,实现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以及首例破坏自然保护地水土保持碳汇司法认购交易,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全民受益”的价值转化模式,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激活绿色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长汀经验”。长汀县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及跨省交易、水土保持司法碳汇赔偿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生态旅游资源经营权交易入选水利部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