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南平市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近年来,南平市立足丰沛优质的水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创新推出“河湖碳汇”交易机制与“取水贷”金融产品,有效激活水资源价值,着力将水资源生态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动水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首创河湖碳汇交易机制,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一是夯实河湖碳汇开发基础。围绕闽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创新实施“巡河交水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的治水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饮用水源四个全域Ⅱ类优质水目标;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20.97和0.85个百分点,河湖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构建河湖碳汇统一核算体系。联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南平碳计量中心,开展沿岸植被和水体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等指标监测分析,成功取得《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团体标准、方法学及核算报告3项研究成果,首次将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河岸带植被及土壤碳库纳入统一核算框架,打破国内单一生态系统的碳汇核算标准,为复杂山地河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南平样本”。三是推动河湖碳汇市场化交易。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平台,完成全国首笔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实现闽江上游优质水生态资源的价值显化,初步构建“生态保护—碳汇开发—市场交易—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强化水权金融政策体系,畅通资源资产资本化渠道
一是探索水资源估值定价方式。采取交易双方协商或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的方式开展取水权价值评估,参照权益主体获取的平均收益、取水权交易的公允价值、优质水评估报告综合确定,并将水源可靠性、工艺技术合理性、相关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纳入取水权价值评估。二是创新取水贷金融产品。出台《南平市取水权抵质押贷款指导意见(试行)》,将“取水权”作为质押标的,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权抵质押备案、在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登记公示,由银行机构向权益主体发放质押贷款,实现水资源变现。三是加强金融政策推广。鼓励水务集团等水资源权益较多的企业与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定期会晤、专人联络、联合调研,充分利用银企双方的资源、产品和渠道优势,推动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动态梳理形成取水许可证企业“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就取水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点对点”政策解读,“一对一”金融服务,推动拓面增量。
三、构建现代水产业集群体系,打造水生态经济新增长极
一是摸清家底,优化产业布局。系统性勘探全市水资源及地热资源,摸清全市地表水资源、矿泉水资源、地热资源分布和总量。科学谋划现代化产业,形成以4604亩武夷新区水产业园区为核心,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天然饮用水、健康饮品、温泉康养等“水+”产业的“一区、多点”规划布局。二是招大引强,发展“水+”产业。主动“走出去”,先后赴北京、深圳、广州、泉州、成都等地精准对接国投中鲁果汁、盼盼集团、华润怡宝、四川兰纳健康等龙头企业。设法“引进来”,引进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在南平市举办“2025中国包装饮用水高质量发展大会”及“2025中国茶·咖啡·植物饮料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期举办“2025年福建省南平市水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提升南平水资源市场认知度,增强南平水产业品牌影响力。成功引进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农夫山泉茶饮料首条生产线已于4月正式投产,实现南平市茶饮料生产线零突破。今年以来,成功签约水产业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24.09亿元,涵盖茶饮品、包装饮用水和水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1至5月,全市水(酒)产业产值达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产值12.7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新业态。推动产学研合作,拓展“水+”产业新领域,提高产品多样性,推动产业从单一供水向高附加值产品跃升。比如,武夷山市与中科院赵志军博士团队开展武夷山水资源营养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针对武夷山水样的特性,设计合适的护肤品配方,医疗功能水、化妆品和泡茶水的实验室小样制作。通过举办钓鱼大赛、开发温泉康养项目、打造崇阳溪漫道体育赛事等,推动优质水资源与文旅、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水资源+”多元业态。